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立夏
搜索
西河大鼓发源地将每年举办全国性"西河书会"
其他新闻
  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河间西河书会”20日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发源地河北河间闭幕。期间,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30多名曲艺家登台献艺,并商定“中国河间西河书会”作为常设性曲艺活动,将每年举办一次。   据了解,西河大鼓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发源,从河间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西河大鼓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及东北、内蒙古等地,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等名称,上世纪20年代在天...
查看更多
京剧武戏为何日益边缘化?
专题报道
  《挑滑车》《武松打虎》《雁荡山》《三岔口》等经典武戏,近年来在全国的京剧舞台上已经越来越少见了。正在天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业内人士指出,“武戏”正被日益淡化和边缘化,亟待拯救和保护。      武戏成了文戏点缀   武戏在中国戏曲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产生了杨小楼、李万春、高盛麟、盖叫天等明星,也诞生了《盗银壶》《挑滑车》《文昭关》《武家坡》等一批经典剧目。而如今,武戏却成了点缀。   国家京剧院导演高牧坤说,现在各大晚会中,演京剧时只是唱一...
查看更多
唱什么?怎么唱?谁来唱?--国家级非遗西河大鼓保护传承发展面临三难
专题报道
      拥有200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已岌岌可危。唱什么、怎么唱、谁来唱?西河大鼓保护传承发展面临三大难题。   唱什么?   西河大鼓源于木板大鼓,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发源、发展于河间,流行于京、津、冀、鲁及东北、内蒙古等地,曾名“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上世纪20年代在天津定名为西河大鼓。   日前,在首届“中国河间西河书会”的演出中,来自河间本地以及唐山、保定的西河大鼓艺人献上《傻姑爷拜年》《花唱绕口令》《玲珑塔》等节...
查看更多
在中国非遗保护工作中非政府组织是弱项
专题报道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10月底,财政部发布消息称,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2014年中央财政实际下达文化遗产保护资金88.43亿元,比2013年增加11.1亿元,增长14.35%。其中,安排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6.63亿元,支持75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1735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以及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不仅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
查看更多
三项目列入教科文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新闻
    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九次会议,25日批准3个新项目列入教科文急需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新项目列入非遗优秀实践名册。   这3个急需保护项目是肯尼亚西部地区的部族舞蹈、乌干达中北部兰戈地区的男童洗礼仪式以及委内瑞拉土著语言马波约原住地口头传统。   教科文急需保护非遗名录旨在鼓励国际合作与援助,从而更好保护这些“活着的遗产”。   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第九次会议24日开幕,将持续至28日...
查看更多
天津非遗保护:融入创新设计 唤醒传统之美
专题报道
    开辟非遗高端之路 更新津门文化标签   说起一座城市,人们首先会想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标签。那么,海河畔、塘沽口的天津有哪些文化标签呢?人们耳边可能会响起嘹亮的京韵大鼓,驰名八方的相声曲艺,眼前浮现街头热腾腾的煎饼果子、薄皮大馅的狗不理包子、酥软香脆的十八街大麻花,老美华、盛锡福是天津人身上“穿戴”出的老字号,风筝魏、泥人张是人们赏玩的工艺品……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标签,渗透进天津人的衣食住行,让生活在天津的人更恬淡,也更容易满足。如今,这些文化...
查看更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新增3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他新闻
    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经过26日和27日两天审议,共批准将34个申报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会议26日批准将包括朝鲜民歌阿里郎、印度传统铜器工艺、日本和纸传统手工制纸工艺、布隆迪皇家鼓乐祭祀舞蹈、保加利亚传统地毯制作工艺等在内的18个项目列入名录。    27日,阿曼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共有俗称“棍舞”的尤拉舞、黎巴嫩传统诗歌吟诵、韩国传统民俗音乐农乐、葡萄牙阿连特茹民歌、土耳其湿拓...
查看更多
黔湘桂三省区百支歌队唱响侗族大歌传承“非遗”
10周年媒体报道
  贵州从江县鼓楼广场,2200余名歌手同台共唱侗族大歌,无伴奏、无指挥,多个声部和谐统一,以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合唱形式拉开了这场“天籁之音”歌赛的序幕。随后,各参赛队按20人一组登台,分少儿组和成人组比拼歌艺。   贵州省首届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28日至29日在从江县举行,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和湖南通道县、广西融水县的101支歌队2200余名歌手参赛。   据了解,侗族大歌目前主要流行于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县侗...
查看更多
黔湘桂三省区百支歌队唱响侗族大歌传承“非遗”
其他新闻
  贵州从江县鼓楼广场,2200余名歌手同台共唱侗族大歌,无伴奏、无指挥,多个声部和谐统一,以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合唱形式拉开了这场“天籁之音”歌赛的序幕。随后,各参赛队按20人一组登台,分少儿组和成人组比拼歌艺。  贵州省首届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28日至29日在从江县举行,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和湖南通道县、广西融水县的101支歌队2200余名歌手参赛。  据了解,侗族大歌目前主要流行于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县侗族聚居区...
查看更多
首个国家级非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揭幕
其他新闻
    “中国砚都”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7日在广东肇庆市端州区华兴端砚厂揭幕,该基地由中国制砚艺术大师、“端砚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焕明创办。     梁焕明生于端砚雕刻世家,自小跟随父亲梁少芬学艺,自1978年始,师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古砚鉴定专家曾土金学习古端砚的识别与鉴定,现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技艺)传承人。     记者了解,梁焕明先祖曾于清光绪年间在广州开懋隆砚铺,以技艺超群而蜚声四海,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