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立夏
搜索
非遗节系列报道·中国艺: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与作品展(附投票链接)
专题报道
图1 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及作品展  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成果。我国传统工艺门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本届成都非遗节首次推出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大赛及作品展,下面,就让小编带您去竞...
查看更多
非遗系列报道·中国艺:非遗·味道——中华美食展
专题报道
图1 美食展所在地百家宴街区民以食为天,食文化代表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系列的制作工艺和社会活动。当饮食与文化相结合,在心口相传中代代承接,在五味调和中达到平衡,让我们放慢脚步,体味非遗美食背后的文化意味,感触食材融合的千滋百味。展览信息展览名称:非遗·味道——中华美食展展览时间:6月10日—18日展览地点:国际非遗博览园百家宴街区     图2 美食展现场图3 美食展现场本届中华美食展包罗万象,内容上涵盖了食品制作相关的烹调知识、刀工技法、调味技巧...
查看更多
一支湖笔的前世今生
专题报道
  “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积淀着数百年制笔业与书画史的文化传承。本篇文章,我们将目光投向一支湖笔的前世今生,回溯湖笔制作甲天下的源流演变,追访那些与湖笔有关的人文轶事。  技术的发展、时代的演进,为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湖笔,这一“努力再做500年”的“中华老字号”,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传统技艺在今天何以赓续绵延、生生不息。  根脉在此,希望也在此。  ——编 者          从事湖笔制作40多年的制笔大师杨...
查看更多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让古老技艺 根植灵魂 融入生活
论坛
  近年来,“非遗”一直是个热词,非遗保护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也成为大众普遍受益的文化事业。在“文化遗产日”前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对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做了详细的解读。  问:如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理解“非遗”?  答: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
查看更多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彰显非遗的时代魅力——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谈非遗传承发展的“陕西实践”
专题报道
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为秦腔传承人颁发证书。陕西非遗亮相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西安鼓乐表演时的壮阔场景。与高校形成合力,提高传承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记忆,是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剪不断的乡愁……拥有7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20项省级非遗项目、1415项市级非遗项目和4150项县级非遗项目的陕西省,十分重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并积极创新非遗保护的机制和形式,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古老的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查看更多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彰显非遗的时代魅力——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谈非遗传承发展的“陕西实践”
10周年媒体报道
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为秦腔传承人颁发证书。陕西非遗亮相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西安鼓乐表演时的壮阔场景。与高校形成合力,提高传承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记忆,是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剪不断的乡愁……拥有7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20项省级非遗项目、1415项市级非遗项目和4150项县级非遗项目的陕西省,十分重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并积极创新非遗保护的机制和形式,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古老的非遗项目在新时...
查看更多
国图开展“非遗保护讲座月”
其他新闻
    6月10日,一场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性运动及其中国实践”的主题讲座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拉开了国图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的序幕。    “讲座月”持续至8月26日,通过10场非遗专题讲座和展示向公众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方式方法,以营造全社会关心非遗、了解非遗的良好氛围。活动内容紧密结合今年“遗产日”非遗主题“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保护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保护传承非遗,展现生活智慧...
查看更多
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精彩非遗活动掠影
专题报道
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活动传统织造技艺项目竞技现场,不同项目的传承人使用各具特色的织机等工具制作作品(摄影:陈曦)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传统工艺服装设计展”上的服饰秀(摄影:陈曦)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暨研培计划成果展”展出作品680余套,遴选自57家“研培计划”参与高校和5家传统工艺工作站推荐的1500余套作品。展览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序厅板块、研培计划成果展板块、传统工艺工作站成果展板块...
查看更多
文化遗产的两个当代考题
论坛
  自2005年设立“文化遗产日”以来,我国的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家保护、公众认知、社会参与的保护理念日益增强。从今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调整显然是着眼于当前和未来的遗产保护实践,名称的变化反映出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和发展。在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本版特约请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研究保护的专家学者分别撰文,聚焦新形势下遗产保护的时代命题,探讨文化和自然遗产综合研究与共同保护之路。  作为一...
查看更多
走进黔西南深山15年 中国手工坊探路非遗传承新模式
专题报道
绣娘正在讲解苗绣的技艺与传说 (摄影:张润宇)  模特在依文·中国手工坊高级时装秀现场走秀 (摄影:张润宇)  原标题:走进黔西南深山15年,中国手工坊探路非遗传承新模式 绣娘的日常,成了艺术有了市场入夜,北京恭王府红墙大院内,青石板上搭起T台。缱绻撩人的布依族浪哨中,云鬓香衣款款而来,“依文·永不遗失的绣梦”时装秀上的布依族刺绣惊艳全场。  谢幕时,聚光灯下,37岁的布依族绣娘黄莲手握麦克风,嗓音发颤,“我6岁开始和妈妈学纺纱、织布、绣花。因为中国手工坊...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