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马成士
2018.11.15
马成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6年10月生,原籍山西省河曲县,现居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爬山调代表性传承人。幼年随父母走西口来到内蒙古河套地区,17岁起师从当地著名的二人台艺人刘金宝学习爬山调演唱。演唱的爬山调曲调高亢、色彩亮丽、内容富于变化、即兴性强。多年来,在表演之余先后在当地举办多期训练班,为弟子和学员百余人传授演唱技艺,培养出一大批爬山调传承人。积极参与创立爬山调艺术学会,建立固定的传习所,牵头组织抢救、搜集、整理爬山调民歌,自创...
查看更多
李却妹
2018.11.15
李却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1年11月生,广东省惠东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东渔歌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父母出海打鱼,跟母亲学唱惠东渔歌,能熟练演唱惠东渔歌很多曲调。2000年开始,积极配合惠东渔歌普查,为惠东渔歌的抢救性挖掘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也为惠东渔歌的整理归档提供了大量原始资料。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县文艺演出,编演的渔歌曲目在各类渔歌赛中获得过金、银、铜奖。近几年,曾接受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家媒体记者采访并录制渔歌。在惠东渔歌传承基地任教,每月定期为...
查看更多
宋卫香
2018.11.15
宋卫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67年12月生,江苏省海门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门山歌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海门山歌艺术剧院院长。从小学习传唱海门山歌,1984年考进海门山歌剧团学员班成为专业演员。1986年演唱的海门山歌《小阿姐看中摇船郎》随南通市民间艺术团进京在中南海演出。二十多年来,共在海门山歌剧中扮演过五十多个不同形象的角色,演出约三千多场次;个人演唱的海门山歌三百多首,约两千多场次。多年来一直担任海门山歌校园辅导员,在三十多个院校及中小学辅导...
查看更多
刘彩菊
2018.11.15
刘彩菊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70年10月生,云南省姚安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姚安坝子腔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本村“花灯窝子”的氛围影响和熏陶,5岁起跟随祖母、母亲学唱坝子腔,十多岁已能独立演唱坝子腔。初中毕业后在家一边干农活一边向村里的老艺人王彩芳等学唱坝子腔,熟练掌握了坝子腔演唱技能,演唱曲目音色甜美明亮、音域宽阔、声腔婉转清脆。曾多次参加省、州、县文艺展演、会演并屡屡获奖。在群众中影响较为广泛。多年来,足迹踏遍全县的村村寨寨,巡回演出多达一百余场次,在当...
查看更多
李富中
2018.11.15
李富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4年9月生,河南省武陟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河号子(黄河号子)代表性传承人。出身河工世家,黄河号子第三代传人,学习传承黄河号子至今已有三十多年。1981年到武陟第一黄河河务局工作,同时随祖父李建荣(著名老河工)系统学习防汛抢险技术及黄河号子。1988年进黄河职工大学,进修工程测量专业。2011年调至河南黄河河务局人才中心,学习研究黄河历史、文化和防汛抢险技术,传唱黄河号子。对黄河下游沿岸的号子进行挖掘、分析、整理和充实完善...
查看更多
贾志虎
2018.11.15
贾志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8年2月生,上海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码头号子(上海港码头号子)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码头工人家庭,儿时帮父亲用小箩筐挑或肩扛背驮零星散货,并模仿父亲喊号子。1956年,成为上海港务局家属工,进入杨站码头(后改上港十区)做装卸工作。身强力壮,不论挑、抬、夯、拖、堆、过水关,各种码头行当样样精通,并熟悉码头装卸号子的一招一式,对“杠棒号子”中的“单抬号子”(两人)和“双拼档号子”(四人)、“四拼档号子”(八人)、“八拼档号子”(十...
查看更多
王守用
2018.11.15
王守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6年9月生,吉林省安图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森林号子(长白山森林号子)代表性传承人。自幼进入木帮,师从号子能手段可进、刘雪仲、郝喜武等人学习抬木喊号。由于熟悉长白山森林号子使用的过程和技巧,后来当上了“号子头”。经常到木帮和村落中去搜集号子,演唱的号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号子声调变化指示性清晰,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乐于在各种活动中表演长白山森林号子,还将其传授给同事和徒弟,目前已收了王魁武、吴凤岐等三十多位弟子和学员。家中的炕...
查看更多
吴名玉
2018.11.15
吴名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0年3月生,重庆市巫山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代表性传承人。抬工号子队伍中的中间杠,根据尖子的通报,用号子回应,表明已知路况。通晓龙骨坡抬工号子的快腿号子和慢腿号子,还善于制作抬工之用的杠、榴、杵、绦、扣等工具,熟悉这些抬具之间的连接。不仅参与劳作,并积极参与龙骨坡抬工号子传承培训班的授课工作,还走村串户向年轻人传授龙骨坡抬工号子,为龙骨坡抬工号子的传承、传播尽力。
查看更多
贺娟林
2018.11.15
贺娟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0年4月生,山东省日照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鲁南五大调代表性传承人。生长的家乡是鲁南五大调流行的地区,耳濡目染,从小就对这一艺术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1997年后,师从刘克堂学唱〔满江红〕。从艺五十余载,较为全面地掌握鲁南五大调的技艺特点,尤以〔满江红〕为长。创新演出形式,将〔满江红〕与传统舞蹈“水族舞”结合,还原〔满江红〕历史面貌,扩大〔满江红〕的影响力。2013年,与王丙兰发起成立了日照市满江红艺术团,对推动鲁南五大调艺术的...
查看更多
古日巴斯尔
2018.11.15
古日巴斯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蒙古族,1947年1月生,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音乐世家,曾祖父巴雅尔芒来、外祖父图海、母亲南斯乐玛等都是当地有名望的民间艺人。从小受到外祖父及母亲的影响,对鄂尔多斯古如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系统地传承了鄂尔多斯古如歌的演唱技巧和传统曲目,并从1979年开始着手对古如歌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多次参加文艺会演并获奖。1980年编印《杭锦旗民歌》油印本,其中记录了三十多首鄂尔多斯古...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