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立夏
搜索
武林调
2018.12.14
武林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武林调又称“杭曲”,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及周边地区。它系由清代民间宝卷的宣讲活动演化而来,清代后期逐渐成形,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武林调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演出场所不限,表演者一般为4至5人,主要特点是分行当说唱,表演者借助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行当来刻画人物,模拟其身份、动作、表情、语气等。有时可由一个表演者模拟数个人物,跳出跳入,变化多端。武林调的唱词多采用七字和十字句式,而在下句押韵,风格清楚明白...
查看更多
南京白局
2018.12.14
南京白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南京白局流布于江苏省南京市区及其周边的六合、江浦、江宁和皖东的来安、天长等地。它形成于清代中期,光绪年间已在南京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当地的织锦工人与市民在劳作之余常相聚自娱,演唱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调。每逢盂兰会或婚嫁喜庆之事,市民常邀请工人中唱得较好的玩友摆局表演,演唱者“受请不受物”,白唱不卖钱,故称“白局”,后来出现的收受酬劳的商业性演出则称为“红局”。   南京白局系用南京方言演唱牌子曲,基本演...
查看更多
朝鲜族三老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和龙市      朝鲜族三老人主要流布于吉林省和龙市朝鲜族聚居区,是富有鲜明民族艺术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朝鲜族三老人融朝鲜族曲艺才谈、小丑戏(尔光代)、漫谈、幕间剧等形式为一体,说白为主,唱演为辅。演出时由三位演员模拟进步、中间、落后三种类型的老人,通过争辩颂扬先进,批评落后。朝鲜族三老人对白朴实,风格幽默,艺术特色十分明显。演员模拟的先进者正气凛然,智慧超群;中间派说白滑稽,左右逢源;落后者头脑简单,易走极端。三个...
查看更多
陕北道情
2018.12.14
陕北道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清涧县      陕北道情在陕西省子长县、延川县、清涧县集中流传,并辐射至晋西北、内蒙河套及甘肃、宁夏邻近陕北的地区。它源于唐代道教徒诵经的经韵,明清时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但两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都有【平调】、【十字调】、【一枝梅】、【凉腔】、【耍...
查看更多
陕北道情
2018.12.14
陕北道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延安市      陕北道情在陕西省子长县、延川县、清涧县集中流传,并辐射至晋西北、内蒙河套及甘肃、宁夏邻近陕北的地区。它源于唐代道教徒诵经的经韵,明清时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但两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都有【平调】、【十字调】、【一枝梅】、【凉腔】、【耍...
查看更多
金华道情
2018.12.14
金华道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义乌市      金华道情流行于浙江省金华市及周边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发源于义乌市,原为在道观内演唱的诗赞体“经韵”,后吸收其他词调和曲牌音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南宋开始在“新经韵”演唱时用渔鼓道情筒和指拍作伴奏乐器,这一形式明清以来得到广泛流传。民国时期,义乌道情已十分成熟,出现了骆樟林等名家。   金华道情表演时用金华方言单口坐唱,有连白...
查看更多
金华道情
2018.12.14
金华道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金华市      金华道情流行于浙江省金华市及周边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发源于义乌市,原为在道观内演唱的诗赞体“经韵”,后吸收其他词调和曲牌音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南宋开始在“新经韵”演唱时用渔鼓道情筒和指拍作伴奏乐器,这一形式明清以来得到广泛流传。民国时期,义乌道情已十分成熟,出现了骆樟林等名家。   金华道情表演时用金华方言单口坐唱,有连白...
查看更多
四川清音
2018.12.14
四川清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曲艺团      四川清音是重庆、四川的曲艺音乐品种之一,两地拥有共通的曲调音乐体系,但也具有各自的传承发展历史和腔调特征。   四川清音形成于明末清初。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重庆成为四川清音的兴盛地、传播地。重庆水陆码头汇集的民间艺人众多,交流与竞争促使民间艺术格外繁荣。以唱曲、伴乐为生计者,组班结社,代有传人。   重庆“四川清音”曲调类型分为小调、大调、小令体曲牌三大类别,调体和曲牌约有二百余支。大调具有...
查看更多
四川清音
2018.12.14
四川清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      四川清音曾有“唱小曲”的别称,因演唱时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它形成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来一直在四川省汉族地区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四川清音演出时由一位演员执檀板击节站唱,琴师或小乐队在旁伴奏,有时还兼作帮腔。除单曲体唱腔外,四川清音还有“月调”、“背工”、“马头调”等联曲体唱腔。形成板式变化体的“汉调”和“反西皮”,其中有许多省外的民歌小调,如“无锡景”、“麻城...
查看更多
四川竹琴
2018.12.14
四川竹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20世纪30年代号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