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搜索
四川竹琴
2018.12.14
四川竹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三峡曲艺团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20世纪30年代号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在...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四川扬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曲艺团      四川扬琴是重庆、四川的曲艺音乐品种之一,两地拥有共通的曲调音乐体系,但也具有各自的传承发展脉络和腔调特征。   清代以来,南方的弹词类曲艺说唱,与北方的大鼓或鼓书的鼓词形式,同宗分流,皆属于弹词曲艺类型的说唱形式,与重庆、成都本土戏曲民曲相结合而流变产生了四川的“洋琴”说唱音乐。清光绪年间,重庆(又称渝州)属“扬琴”的“州调”派系。重庆《巴县志》有“傅七扬琴”当为“州调”的载文。1937年,重庆为陪都期间...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四川扬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乐器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四川扬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成都艺术剧院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乐器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不敷分...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四川扬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曲艺团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乐器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不敷分...
查看更多
恩施扬琴
2018.12.14
恩施扬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恩施市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广泛流行于湖北省恩施市城乡和利川、咸丰、来凤、宣恩等周边县市。它形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恩施扬琴演出时分生、旦、净、末、丑等脚色演唱,表演内容达到高潮或进入尾声时以众和彩腔相伴。整个演出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以碗琴为色彩乐器,与二胡、三弦、月琴、京胡、鼓、尺合称“八音”。演奏时扬琴居首,其余乐器环围四周。乐器伴奏不必严格随腔,往往采取腔繁奏简、腔...
查看更多
徐州琴书
2018.12.14
徐州琴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徐州市      徐州琴书又名“苏北琴书”,旧称“丝弦”、“唱扬琴”等,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它源于明代小曲,清代后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徐州琴书以徐州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郁,既有南方曲艺的婉转灵秀,又有北方曲艺的粗犷激昂。它唱腔优美,曲调丰富,音乐结构一般包括“起板”、“慢四板”、“大八板”或“花四板”、“过板”几个部分,入活儿时唱【凤阳歌】、【垛子板】或念说白,最后以...
查看更多
秦安小曲
2018.12.14
秦安小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秦安县      秦安小曲又称“秦安老调”,主要流行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市秦安县及周边地区。据说这一西北民间曲艺样式形成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方言演唱,表演时或由一人自弹中三弦伴唱,或由两人分持三弦与摔子(铜质碰铃)对唱,或由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乐器轮唱。其唱腔属于曲牌联缀体,有“大调”、“小调”之分,常用的曲牌包括【越调】、【越尾】、【穿字越调】、【四六越调】、【背宫...
查看更多
南曲
2018.12.14
南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南曲亦称“丝弦”,流行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一带。它产生于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南曲不断吸收土家民歌小调和皮影戏中的音乐元素,将当地的地方语言与曲调风格统一起来,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曲坛誉为“郁香的山花”。   南曲表演主要采用坐唱形式,配以小三弦、二胡、四胡、扬琴、月琴(俗称“块子”)、云板(又称“简板”、“牙子”)等伴奏乐器...
查看更多
湖北小曲
2018.12.14
湖北小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武汉市      湖北小曲原称“汉滩小曲”、“汉滩丝线”、“外江小曲”,主要流行于湖北的汉口、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地区。它源于明清俗曲,系由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融合而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湖北小曲表演时说唱相间,形式自由灵活,可一人自拉自唱,也可两人以上坐唱、站唱、走唱,而以两人坐唱的形式最为常见,表演者分出生、旦行当,边唱边自行伴奏,生拉二胡,旦执檀板击节。其唱腔一般为多曲体,亦有单曲体的。唱词多为七字、四字...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