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搜索
达斡尔族乌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乌钦是达斡尔族曲种,也称“乌春”,意为“民间叙事诗”,它用达斡尔族语演唱,广泛流传于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群众中。乌钦多表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反抗压迫、教诲劝诫等内容,一篇作品短则几段,长则上百段。这个少数民族曲种没有固定的吟唱调,但演唱风格丰富多样,有的低沉雄浑,有的欢畅明快,有的伤感哀婉。   达斡尔族乌钦最初演出时多为徒口演唱,后来发展为艺人手持“华昌斯”(四弦琴)自拉自唱。乌钦...
查看更多
达斡尔族乌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      达斡尔族乌钦又作“乌春”,是达斡尔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富裕县和龙江县,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呼伦贝尔盟、喜桂图旗,以及新疆维吾尔族塔城地区等达斡尔族聚居地。   乌钦本是在清朝年间由达斡尔族文人用满文创作并以吟诵调朗读的叙事体诗歌,后来民间艺人口头说唱表演这些作品,乌钦遂逐渐演变成含有“故事吟唱或故事说唱”之意的一个曲艺品种。乌钦最初的演...
查看更多
乌力格尔
2018.12.14
乌力格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乌力格尔”是蒙古语,意为“蒙语说书”,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一直在内蒙古自治区及相邻的东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内蒙古通辽地区的雅步干乌力格尔是乌力格尔的一个分支,长期流传于科尔沁草原的蒙古族民众之间。   雅步干乌力格尔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讲述为主的散文体,二是以唱为主的韵文体,三是说唱结合体。其内容包罗很广,民间口头流传的短小故事、古老的传说故事“陶力”(民间史诗...
查看更多
乌力格尔
2018.12.14
乌力格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   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民间,将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胡瑞乌力格尔”;将使用潮尔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潮仁乌力格尔”;将使用四胡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
查看更多
乌力格尔
2018.12.14
乌力格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   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民间,将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胡瑞乌力格尔”;将使用潮尔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潮仁乌力格尔”;将使用四胡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胡仁...
查看更多
乌力格尔
2018.12.14
乌力格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      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   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民间,将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胡瑞乌力格尔”;将使用潮尔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潮仁乌力格尔”;将使用四胡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
查看更多
乌力格尔
2018.12.14
乌力格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      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   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民间,将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胡瑞乌力格尔”;将使用潮尔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潮仁乌力格尔”;将使用四胡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胡仁乌...
查看更多
山东快书
2018.12.14
山东快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      山东快书是非常典型的韵诵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因早期主要表演武松故事,武松又行二,故俗称之为“武老二”,艺人被称为“说武老二的”或“唱武老二的”;因为其所表现的主人公武松身躯高大魁伟,人们又将艺人称为“唱大个子的”。后来在不同时期这一曲艺形式还曾有过“竹板快书”、“滑稽快书”的名称。1949年6月艺人高元钧在上海大中华唱片厂灌制《鲁达除霸》唱片时,正式将其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主要流行于以山东为中心的...
查看更多
小热昏
2018.12.14
小热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常州市      常州小热昏是在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同名曲艺形式的基础上,依托常州地方语音和民间曲调进行说唱表演的独特曲艺形式。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因传统节目大多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为免遭麻烦和迫害,艺人们取名为“小热昏”。   常州小热昏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兼有说白。节目内容讲求生动风趣,说白滑稽幽默,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多化用当地百姓熟悉的民歌小调,如梨膏糖调、青年曲、柳青娘调、宣卷调、小放牛、花鼓调等,也有...
查看更多
小热昏
2018.12.14
小热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小热昏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曲艺谐谑形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它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朝报”是当时杭州的地方小报,因印刷质量较差,卖报人为了招徕顾客,就一面敲小锣,一面念出报上的主要新闻,称为“说朝报”。稍后,艺人把说朝报改为“说新闻、唱朝报”,自编自演。由于形式滑稽幽默,内容风趣,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和小调,故深得人们喜爱。   1905年,杜宝林把说唱朝报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