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搜索
答嘴鼓
2018.12.14
答嘴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答嘴鼓是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地区和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的一种以闽南语表演的曲艺谐谑形式。它近似对口相声,但对白却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感很强,并长于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讲究使用“包袱儿”与“韦登笑科”(爆笑料)以获取喜剧性效果,很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由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近些年来答嘴鼓艺术在台湾老百姓当中同样...
查看更多
凤阳花鼓
2018.12.14
凤阳花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凤阳县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
查看更多
二人转
2018.12.14
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人转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北,集说唱、戏曲、歌舞、杂技等多元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在吉林省主要流布于梨树县,遍及22个乡镇,尤其在梨树镇、郭家店、刘家馆、喇嘛甸、榆树台、孟家岭、十家堡等地流传较为广泛。 梨树二人转的道具为扇子、手绢、大板、手玉子等,表演的剧目有上千部,特别是由乾隆年间梨树著名二人转艺人双菊花自编自演的二人转《小两口回门》传唱至今。二人转有广狭二义,广义包含单出头、拉场戏、坐唱、群唱等;狭义二人转民间称“双玩艺”“双条”。二人转演员...
查看更多
二人转
2018.12.14
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人转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北,集说唱、戏曲、歌舞、杂技等多元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是东北地区受欢迎的曲艺表演形式。辽宁省辽阳市是其重要的流布地区之一。 辽阳二人转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唢呐、梆子、嗡子、大板、扬琴、中胡等。板胡、二胡、唢呐为二人转乐器“三大件”,主要道具有扇子、手绢等。经常演出的作品有《十八里相送》《大观灯》《小天台》《小住家》《小拜年》《马前泼水》《马寡妇开店》等。二人转的表演讲求唱、念、做、舞、绝“五功”,在各地的风格迥异。辽阳...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东北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绥棱县      二人转是一种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的民间曲艺形式,由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形成于清代中期,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广泛流传。   二人转表演以两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双玩意”和“群唱”为主,也有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双玩意”表演时,两位演员分任旦、丑行当,载歌载舞,说唱表演。“群唱”则由多位演员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二人转以板胡、唢呐、竹板等为伴...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东北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二人转是一种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的民间曲艺形式,由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形成于清代中期,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广泛流传。   二人转表演以两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双玩意”和“群唱”为主,也有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双玩意”表演时,两位演员分任旦、丑行当,载歌载舞,说唱表演。“群唱”则由多位演员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二人转以板胡、唢呐、竹板等...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东北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海伦市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东北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东北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铁岭市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的...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东北二人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黑山县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