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道情戏(洪洞道情)
2018.12.14
道情戏(洪洞道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洪洞县 洪洞道情是流行于山西省洪洞县一带的民间戏曲剧种,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其唱腔集法曲道情和民间歌谣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特点。 洪洞道情产生于明代,清代咸丰年间始出现其班社的详细记载。1960年洪洞县成立青年道情剧团,至1970年解散,其间剧团曾先后参加过山西省第二届戏剧汇演和山西省现代戏调演。1991年有关方面组织道情中专培训班,20...
查看更多
道情戏(陇剧)
2018.12.14
道情戏(陇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 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道情戏...
查看更多
道情戏(太康道情戏)
2018.12.14
道情戏(太康道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太康县 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
查看更多
道情戏(蓝关戏)
2018.12.14
道情戏(蓝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莱州市 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
查看更多
道情戏(临县道情戏)
2018.12.14
道情戏(临县道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临县 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道情戏...
查看更多
道情戏(晋北道情戏)
2018.12.14
道情戏(晋北道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右玉县 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
查看更多
秧歌戏(泽州秧歌)
2018.12.14
秧歌戏(泽州秧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秧歌最初是由迎神赛社和元宵社火演唱的地圪圈秧歌吸收了上党梆子养分发展而来,形成于清乾隆晚期(1795年前),流传于山西省晋城市的泽州县、晋城市城区、高平市(县级)、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一带。 泽州秧歌只用武场音乐,不用丝弦乐器伴奏,所以也叫“干板秧歌”。泽州秧歌属板腔体,大部分剧目以唱为主,道白很少,有的剧目甚至是一唱到底,没有道白。演出剧目有《打棒槌》、《打酸枣》、《小姑贤》、《打油堂断...
查看更多
秧歌戏(祁太秧歌)
2018.12.14
秧歌戏(祁太秧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祁县 祁太秧歌是山西民间流传的一种地方小戏,它最初是耕作者在农事活动时传唱的一种民间小调,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明代正统年间,民间艺人口传的秧歌开始在晋中平原流行起来。到清代道光年间,祁县已有了“同乐社”、“祁太喜乐班”、“祁太德威社”等秧歌班社。其后艺人们又逐渐将舞蹈、武术和各种技艺融入秧歌中,发展出“地秧歌”和“过街秧歌”;并进一步借鉴吸收外地民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使秧歌由街头演唱逐渐演变成拥有三百多个剧目的地...
查看更多
秧歌戏(祁太秧歌)
2018.12.14
秧歌戏(祁太秧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太谷县 祁太秧歌是山西民间流传的一种地方小戏,它最初是耕作者在农事活动时传唱的一种民间小调,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明代正统年间,民间艺人口传的秧歌开始在晋中平原流行起来。到清代道光年间,祁县已有了“同乐社”、“祁太喜乐班”、“祁太德威社”等秧歌班社。其后艺人们又逐渐将舞蹈、武术和各种技艺融入秧歌中,发展出“地秧歌”和“过街秧歌”;并进一步借鉴吸收外地民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使秧歌由街头演唱逐渐演变成拥有三百多个剧目的...
查看更多
秧歌戏(襄武秧歌)
2018.12.14
秧歌戏(襄武秧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武乡县 襄武秧歌主要流行于山西省的上党和晋中地区,它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社火活动,早期是一种名为“挑高”的秧歌,后在当地说唱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西火秧歌、上党梆子等的艺术因素发展成形,至清代中叶达于兴盛。 襄武秧歌唱腔属板腔体,调式为徵调式,早期主要演唱小曲小调,后逐渐形成完整的音乐体系,有《流水》、《乱弹》、《圪联板》等12种基本板式和多种辅助板式,还有曲牌体音乐,演唱时节奏明快,高亢激越之中不失悠扬婉转...
查看更多
1
1372
1373
1374
1375
1376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