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鹤舞(三灶鹤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珠海市      三灶鹤舞是广东省珠海市三灶镇独有的一种仅在春节期间表演的传统舞蹈。民间素有白鹤象征长寿的说法。鹤舞也是三灶村民给60岁以上老人拜寿,为30岁以上村民祈福的一种礼仪习俗。据传,该舞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鹤舞的白鹤造型生动逼真、舞姿优美,形象地将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休息、嬉戏、归巢等生活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表演时,以锣鼓伴奏,间唱吉祥的“鹤歌”,场面显得欢快、热烈、祥和。   在三灶...
查看更多
朝鲜族鹤舞
2018.12.14
朝鲜族鹤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鹤舞是发源于朝鲜的一种民族舞蹈,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它最早是大型宫廷歌舞五方处容舞中的一种穿插表演形式。李氏王朝时期,鹤舞在表演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两只鹤围绕两朵莲花翩翩起舞,形成独立的“鹤立莲花台舞”。传入中国后,经民间艺人重新加工整理,演出形式更为完善,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延边地区各县市得到普及。目前,鹤舞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南部的安图县流传十分广泛。   朝鲜族鹤舞风格朴...
查看更多
查玛
2018.12.14
查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查玛原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坚定信念、阻止邪恶诱惑而举行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包含舞蹈、音乐、诗歌、美术、油塑、木偶等的综合性宗教艺术。它随着宗喀巴所创建的黄教传入内蒙古,在内蒙古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查玛有跳、唱、念、打等动作。先由徒弟喇嘛根据佛经的道理创作,经活佛、高僧们审定后,才能公开跳。“查玛本”是查玛的首舞。查玛穿金戴盔,手执多种兵器,以“九九八十一...
查看更多
靖边跑驴
2018.12.14
靖边跑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靖边县      靖边跑驴是陕西靖边社火中的一种歌舞形式,在民间有“骑毛驴”、“耍驴儿”、“拉犟驴”、“赶毛驴”等俗称,主要流传于靖边的宁条梁镇、东坑镇、镇靖乡等乡镇。据光绪《靖边县志》记载,跑驴在清代的靖边已相当盛行。   跑驴表演技巧丰富,风格独特,充满生活情趣。它通常用钢筋、铁丝焊接“驴”框架,加上可以转动的“轴承”,下有支架和4个小轮子,用电灯泡做眼睛,以兔皮、驴皮、驴耳、驴尾等不用加工的原料进行装饰,使“驴”成为...
查看更多
翻山铰子
2018.12.14
翻山铰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平昌县      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铜质小镲“铰子”的男性舞蹈,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平昌县一带。铰子原是俗称“端公”的平昌巫师使用的法器,当地居民遇到灾病,便会延请巫师击打铰子,以或风趣或优美的各种动作娱悦鬼神,使之不再为害。明末清初,翻山铰子在平昌十分盛行。至清代末年,翻山铰子在婚嫁、寿诞等各种喜事场合得到广泛应用,逐步形成现在的舞蹈样式。   根据铰绳长短的不同,翻山铰子可分为“长绳铰”和“短绳铰”两种类型。其打法包...
查看更多
蜈蚣舞
2018.12.14
蜈蚣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      蜈蚣舞是流传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由西门乡人陈成锦与其好友石文勇首创。这种舞蹈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蜈蚣的动态和习性,一经问世,便为当地民众所喜闻乐见,迅速流行开来,并一直传沿不绝。   蜈蚣舞是一种大型的广场性动物舞蹈,所用道具蜈蚣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全长22米。蜈蚣身躯为扁圆形,用28节硬、软布框衔接而成,宽80厘米,高60厘米,屈伸自如。表演时,一人擎彩珠...
查看更多
禾楼舞
2018.12.14
禾楼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郁南县      禾楼舞流传于广东省郁南县连滩镇一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考证,它原是秦汉时期南江流域的越族乌浒人庆祝丰收、祭祀神灵的一种舞蹈,后由南江越过山界传到高州、化州、台山、阳江、郁南等地。   禾楼舞的动作原始而粗犷,禾楼歌旋律固定,曲调悠扬。领舞者头戴莲花冠,身着红色间黄披肩,左手举牛头锡杖,右手摇一个系有彩带的铜铃。其他表演者脸上戴着假面具,头顶小竹笠,身穿黑色衫裙,腰扎围巾,脚蹬麻鞋,手拿禾穗,边唱禾...
查看更多
肉连响
2018.12.14
肉连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利川市      肉连响是一种少数民族地方舞蹈,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利川市的都亭、汪营、南坪一带。它是根据旧时“泥神道”演变而来的,源自社会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前,乞讨者将稀泥涂在裸露的身上,手舞足蹈,沿街沿门拍打,迫使主人施舍,俗称“泥神道”。20世纪80年代,利川市文化馆工作人员与“泥神道”传承人吴修富等人,对传统“泥神道”进行挖掘加工整理,并配上“莲花落”的曲调,辅以锣鼓点子,演绎成今天的群体健身舞——肉连响。它以独特的肢体表...
查看更多
官会响锣
2018.12.14
官会响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项城市      官会响锣是一种以铜锣为道具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在河南省项城市流传甚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说清代乾隆年间皇帝下江南体察民情,安徽、河南、山东一带的官员到官会迎接。当地村民将锣和舞蹈连在一起,编排出响锣舞以欢迎皇帝。舞蹈得到官员和民众的一致认可,就此形成固定样式,代代相传。数百年来,官会响锣一直活跃于豫东广大农村地区,在红白喜事和庙会庆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受地方民众的喜爱。   官会响锣以锣为道具...
查看更多
跑帷子
2018.12.14
跑帷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汤阴县      跑帷子是活跃在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城东白营、胡营、东西隆村一带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相传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它原为齐国将士纪念国君桓公之妾卫女的一项祭祀活动,至秦汉逐渐成形,后演变成一种大型的民间广场舞蹈,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跑帷子具有古代战争和民间祭祀活动的双重特点,与其他舞蹈相比,其舞步、阵式、道具、配乐等都别具一格,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由72名青壮年男性表演,每人手持一根染成红黑两色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