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海洋号子(长岛渔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长岛县      号子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产生于体力劳动之中,直接为生产活动服务,真实地反映着劳动状况和生产者的精神面貌。最初它只是自然的劳动呼号,以后逐渐美化成歌腔,具有了歌唱的艺术形式。   海洋号子是众多号子中的一种,主要流传在沿海地区。它以海洋劳作为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划船、撑篙、背纤、拉篷、起锚、拉网等多种号子样式,演唱者多系专事捕捞、驾船的渔民。   长岛亦称“庙岛群岛”,它纵贯渤海海峡,地理位置正当...
查看更多
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岱山县      号子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产生于体力劳动之中,直接为生产活动服务,真实地反映着劳动状况和生产者的精神面貌。最初它只是自然的劳动呼号,以后逐渐美化成歌腔,具有了歌唱的艺术形式。   海洋号子是众多号子中的一种,主要流传在沿海地区。它以海洋劳作为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划船、撑篙、背纤、拉篷、起锚、拉网等多种号子样式,演唱者多系专事捕捞、驾船的渔民。   舟山渔民号子是浙江舟山群岛渔民船工号子的总称,在当...
查看更多
姚安坝子腔
2018.12.14
姚安坝子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姚安县      姚安坝子腔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特有的一种民间歌曲样式,主要流传于姚安县境内以汉族为主的村寨中,多在春耕栽种季节和秧苗拔绿时由汉族青年男女以对唱方式演唱。   姚安坝子腔历史久远,据传系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平定云南后由中原传入,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与当地民歌小调相融合,逐渐趋于定型。它有上坝子腔和下坝子腔之分,上坝子腔中融入了山区彝族的情歌小调音律,演唱时声音圆润柔和,音律低沉优雅,俗称“小病腔”。下坝...
查看更多
新化山歌
2018.12.14
新化山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娄底市      新化县位于湖南省娄底市西部,这里原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梅山文化的重要区域。经过千百年的民族融合,新化居民大多汉化,但仍保持着演唱山歌的习俗。源远流长的新化山歌是汉、瑶、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宋,经明清传承至今,长久不衰。   新化山歌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富于说唱风味。它可以分为高腔和平腔(低腔)两大类,高腔山歌主要流行于高山地区,音调高亢嘹亮,拖音较长,节奏自由,既...
查看更多
海门山歌
2018.12.14
海门山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海门市      海门滨江临海,居于江苏一隅,它所在的陆地系由江中泥沙沉积而成,至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才正式设县。当时,崇明、句容等地的大批农民纷至沓来,在海门地区围垦造田。他们带来了江南的方言和习俗,也带来了吴语山歌。经过长期发展,独特的海门山歌最终从劳动生活中脱颖而出,趋于定型。民国二十年(1931),管剑阁搜集整理海门山歌,辑成《江口情歌》,在文艺界引起轰动。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成立了海门山歌剧团,使这种特色鲜明的地...
查看更多
惠东渔歌
2018.12.14
惠东渔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惠州市      惠东渔歌是流传在广东省惠东县沿海地区的一种民歌。据记载,它在宋朝时传入惠东,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当地最原始的渔民称为“疍民”,又叫“后船疍民”,是古代南方百越族的一部分。他们长期过着海上漂流的生活,生产方式单一,生活十分枯燥,在此情况下,他们学会了以歌自娱,以歌解忧。   惠东渔歌有29个品类,其中最主要的是哦哦香调、啦打弟嘟弟嘟调、贤弟调、罗茵调等。它与其他民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限定由渔民在船上演...
查看更多
漫瀚调
2018.12.14
漫瀚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      漫瀚调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准格尔旗,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清代末年,汉人大量涌入准格尔旗,这一区域迅即成为蒙汉混居地带。在长期共处的过程中,蒙汉两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漫瀚调即是在民间音乐交流中出现的,它以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体,将汉族民歌融入其中,最终形成独特的音乐形式。   漫瀚调曲目繁多,现已收集整理出90支,按原调词意大体可分为思苦、歌颂、情爱、渴盼、哀怨...
查看更多
爬山调
2018.12.14
爬山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      爬山调也称“爬山歌”、“山曲”,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种短调民歌。爬山调的艺术风格源于古风,可以在《诗经》里找到源头,同时它也深受《敕勒歌》、《木兰辞》等北朝民歌的影响。   爬山歌具体的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据记载,当时绥远城将军放垦土地,大量招集晋、冀、陕、豫等地的汉族移民。咸丰年间,连年的灾荒与战乱促使大批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民迁徙到大青山一带安家落户。移民们将各自家乡...
查看更多
爬山调
2018.12.14
爬山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爬山调也称“爬山歌”、“山曲”,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种短调民歌。爬山调的艺术风格源于古风,可以在《诗经》里找到源头,同时它也深受《敕勒歌》、《木兰辞》等北朝民歌的影响。   爬山歌具体的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据记载,当时绥远城将军放垦土地,大量招集晋、冀、陕、豫等地的汉族移民。咸丰年间,连年的灾荒与战乱促使大批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民迁徙到大青山一带安家落户。移民们将各自家乡...
查看更多
啰啰咚
2018.12.14
啰啰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监利县      啰啰咚是湖北省监利县流传的一种秧田号子。位于湖北省南部的监利县东临洪湖,南濒长江,自古属江汉楚地,习尚楚风,惯作楚声。啰啰咚的历史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可视为楚声的遗响,其接力式的传声唱法与《接舆歌》的接响传声十分相似。   啰啰咚主要演唱民间戏曲唱本,曲式结构具有复调音乐特色和“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俗称“打和声”。演唱有头声、二声、三声之分,三声过后接以“掀蔸子”即合唱,进而达到高潮。啰啰咚音域宽广...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