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访河北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马维彬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马维彬,研究馆员,2004年起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任河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非...
查看更多
专访河北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马维彬
访谈
查看更多
2017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经验交流会在上海召开
交流培训活动
11月16日, 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承办的201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经验交流会在上海大学召开。文化部、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有关领导出席交流会。   文化部、教育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旨在为非遗传承提供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基...
查看更多
从纪录片《宜昌薅草锣鼓》看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论坛
顾名思义,纪录片《宜昌薅草锣鼓》聚焦的是宜昌薅草锣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宜昌薅草锣鼓有突出的地方音乐特点,流传地域宽广;而更重要的是,正如纪录片所展示的,在长期的民间生活中,宜昌薅草锣鼓的歌师群,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生产劳动的管理与组织群体。民间的歌师,一般来说是民间艺术家系列的身份,表达情感表达愿望,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声音或悲壮或悠扬,通过感人获得社会认同。歌师以歌为业,以各种表演适应主者意愿,婚丧嫁娶,舒痛助兴,成为仪式中的主...
查看更多
梨园访谈录∣尚长荣: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
论坛
他出生于梨园世家,5岁登台演出,10岁正式拜师学艺。他博采众家之长,是当代极具个人特色的净角名家。 《曹操与杨修》尚长荣饰演曹操 在舞台上,他是枭雄曹操、贤臣魏征、廉吏于成龙,在生活中,他爽快自然、豁达平和,是一位亲切和蔼的老人。他是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传承人。他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   多年来,尚长荣在京剧舞台上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角色和剧目,尤...
查看更多
尚长荣: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
访谈
      他出生于梨园世家,5岁登台演出,10岁正式拜师学艺。他博采众家之长,是当代极具个人特色的净角名家。 《曹操与杨修》尚长荣饰演曹操       在舞台上,他是枭雄曹操、贤臣魏征、廉吏于成龙,在生活中,他爽快自然、豁达平和,是一位亲切和蔼的老人。他是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传承人。他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
查看更多
杨柳青年画:记录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
专题报道
对于杨柳青年画,如果不是天津本地人,或者很难立马说出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但是,说起怀抱鲤鱼或者手持莲花的年画娃娃,不少人都会说,小时候每到过年家里就会贴上这么一副“连年有余”的年画,寓意来年顺心如意,而这幅作品正是杨柳青年画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天津杨柳青年画第五代彩绘传承人张凯正在给《连年有余》年画上色(摄影:王树平)因运河而生的民间艺术在今年8月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当一面巨幅“连年有余”在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舞台中央缓缓升起时,老天津人的记...
查看更多
关于管平湖,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人物
一个人的日后成就,往往是从徘徊中走出来的,甚至可能把大部分生命用在与终极目标完全不同的试探中。一开始没找准路,东撞一头西撞一头,却也是一个人认清自己的必要成本,是最终选择和确定方向的前提。东奔西投,才知道哪条道走不通,哪条道走得通。于是,有了后来迈开大步的直行。是什么让管平湖的人生蜕变,从两头不著岸的游弋,幡然回身,再无他顾,一路迈上现代“琴圣” 的“头把交椅”?管平湖的老师很多。1923年,他到苏州天平山,遇福建武夷山琴家悟澄和尚,学习“武彝山人”指法及...
查看更多
“文字学与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
要闻
 “文字学与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现场   2017年11月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美术研究室)主办的“文字学与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行。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汉字书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书法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查看更多
中国古老南曲面临传承危机
专题报道
  “春去夏来,不觉又是秋,柳林河下一小舟,渔翁撒网站立在船头……”吃完早饭,李子元拿出蟒皮三弦,唱起南曲经典曲目《春去夏来》。  李子元今年66岁,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南曲又称丝弦,是中国地方小曲中较为古老的曲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古雅的弦音以及久远的历史。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变迁,南曲成为土家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但如今仅在湖北省五峰、长阳两个土家族自治县留有部分南曲艺人。2008年,南曲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