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4   星期六   农历四月廿七   
搜索
关于公布2023年度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的通知
通知公告
关于公布2023年度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的通知 为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江苏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办法》《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试行)》等文件规定,结合年度重点工作,汇总梳理并形成2023年度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现予以公布。请各有关处室严格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要求,抓好组织实施。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3...
查看更多
江苏省公布2023年度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
地方新闻
关于公布2023年度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的通知 为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江苏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办法》《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试行)》等文件规定,结合年度重点工作,汇总梳理并形成2023年度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现予以公布。请各有关处室严格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要求,抓好组织实施。 附件: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查看更多
1分钟知非遗事丨非遗半月报第114期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114期:2023年3月6日-19日 1.“传统舞蹈类非遗学术讲座与展示"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2.辽宁发布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 3.辽宁启动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 4...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荣昌夏布:传统技艺助力多点灵活就业
专题报道
摘要:2019年,鲁渝共建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设立,由重庆壹秋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实施。工坊以石柱土家文化旅游资源为创意核心,研发销售非遗产品,实现传统技艺经济转化,并以产教融合方式培养新农村手艺人,助力群众多点灵活就业。工坊重点吸纳本地易地搬迁户、困难家庭、留守妇女用工,直接带动58人进入工坊稳定就业,间接带动全乡126人灵活就业,人均月收入达1500至4500元。工坊先后被授予“鲁渝共建非遗工坊...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黎族织锦:传承传统技艺 助力乡村振兴
专题报道
摘要:2022年,五指山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所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设立五指山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非遗工坊,现有员工60人,其中脱贫户有28人。工坊集产、学、研、培功能于一体,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产品设计、提供订单式就业等方式,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担任工坊负责人。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刘香兰积极动员,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非遗工坊生产销售工作当中,实现年均销售额80余万元...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瑶族蓝染:为小康生活添彩增色
专题报道
摘要:2020年,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设立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总址位于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八圩瑶族乡瑶寨村,包含“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南丹县朵努手工坊”“白裤瑶染坊”3处就业车间,业务遍及南丹县八圩、里湖2个瑶族乡,拥有非遗展示厅、传习操作间及手工坊累计300平方米,传统木构建筑染坊1座、现代染坊1座、染缸16口,线上微店1个,共投入53万元。工坊主要从事土法染布和瑶族服饰手工制作,通过强化自身技艺、组织群众...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融水苗绣: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
专题报道
摘要:2018年,广西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刺绣设立非遗工坊,通过开展传统技艺研究、苗族刺绣技能培训、产品设计、线上线下展示展销等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工坊以“创新促进传承”作为经营理念,通过“工坊 + 绣娘 + 项目”的灵活就业模式,实行“计件为主 + 效益 + 产品提成”的薪酬模式,保护传承苗绣、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关爱留守妇女儿童、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截至2021年底,工坊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12期,培训6...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侗族刺绣:侗寨绣娘巧手绣出幸福花
专题报道
摘要:2018年,三江县清花锦绣文化传承有限公司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侗族刺绣设立非遗工坊,工坊固定班底人员是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韦清花,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覃林青、韦丽娇,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覃桂珍、石侗娟、石玉良,工坊采用“企业 + 基地 + 传承人 + 绣娘”的模式,灵活带动当地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累计培训当地绣娘2502人,带动226人灵活就业。 三江县清花锦绣文化传承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从业人员由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韦清...
查看更多
地方性知识耦合:沁河下游流域的小麦耕作与二十四节气
论坛
【摘要】沁河下游流域是我国传统的麦作区,农人们结合小麦的生理特性和当地气温变化,形成科学完备的小麦耕作时间表。将小麦耕作的时间节点与二十四节气节律紧密融合,形成固定的节气耕作模式;并将地方物候知识与小麦耕作过程充分结合,在小区域内对二十四节气节律进行纠偏。由此,在长期的麦作实践中,沁河下游流域的农人将二十四节气和地方性知识有机耦合,形成综合、立体的麦作生产知识系统。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沁河下游;麦作;二十四节气 沁河是黄河...
查看更多
河南:让非遗“火起来”“亮起来”“活起来”
专题报道
开栏语: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非遗保护工作、申遗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阐明了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方法路径。 文化和旅游部专门印发了《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