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徐州伏羊食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徐州伏羊食俗是徐州地区及周边相邻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饮食习俗,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伏天食羊的习惯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在徐州地区,据历代地方志载,这里最早吃伏羊叫“尝新节”,又叫“姑姑节”。徐州有“六月六,接娘肉(接出嫁的女儿回门)”“六月六,接姑姑,新麦馍馍熬羊肉”习俗。每年逢六月六都请女儿、女婿回家,蒸新麦面馍,熬羊肉,摆酒席热情款待,互相加深感情。 徐州人吃伏羊的食俗与其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徐州地处丘陵地带,蔬草茂盛,为山羊放牧提供了有利...
查看更多
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补粮,亦称“添粮”“培粮”“天粮”,补粮敬老习俗是壮族以大米为媒介举行的人生礼俗,其来源与壮族社会长期形成的敬老社会风尚有关,亦源于壮族“以粮养命”的观念。壮族信俗认为,人的灵魂依靠魂粮供养,以保证人的健康。到了49岁以后,供养人灵魂的粮食就少了,身体随着灵魂的减少而变弱,需要补粮以保健康长寿,从而形成补粮习俗。 壮族以稻作为主要生计方式,补粮是代表性的稻作习俗,广泛流传于壮族社会,在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的壮族、汉族、瑶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仡佬族...
查看更多
大安校水柜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平南大安校水柜习俗,是形成于广西平南大安镇,以检修消防器械,举行消防巡游、演练为内容的一项传统民间自发定期性群众活动。它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至今有逾百年历史,是具有代表性的乡镇消防民俗。 大安镇古称“大乌圩”。清乾隆、嘉庆以来,随着大量广东商人溯江西进,入桂经商,一批农村圩镇纷纷崛起。当时大安商铺林立,街巷纵横,庙坛众多,至道光已有“一戎二乌三江口”的说法,可见其在广西圩镇中的历史地位。道光十六年(1836年),大安遭遇一场特大火灾,损失惨重。灾后,镇上有识...
查看更多
壮族会鼓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会鼓习俗是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人民在稻作生产中形成,以敲击会鼓营造热闹氛围,达到驱邪纳吉、竞赛娱乐目的的民间传统习俗,包括制鼓、请鼓、开鼓、擂鼓与卸鼓等内容,以广西马山县为核心分布区。 壮族会鼓习俗形成于宋,盛行于清,迄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壮族是农耕稻作民族,民间流传有会鼓代替青蛙向雷神报雨讯的“通天鼓”传说,和会鼓模仿雷声驱除邪魅的“驱邪鼓”等传说。当地人常以村屯为单位汇集一处斗鼓,故后称“会(汇)鼓”。其以鼓为主角,配以锣、钹,由多人同时击打,气势磅礴...
查看更多
炼火
2021.08.23
炼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炼火习俗是磐安西南山区部分村镇在每年重阳或胡公生日前后举行的以祛灾逐疫、祈福纳祥为主旨的民俗活动,主要流布于浙江省磐安县西南部深泽、双峰、仁川、盘峰等乡镇,其风貌原始古朴,集民俗信仰、舞蹈、音乐、体育、游艺于一体。 磐安炼火源于上古时代的火崇拜。从部分村镇重阳节炼火的时间看,其历史悠久,内含着以火为“阳”,以阳驱阴的阴阳观念。北宋以后,为官清廉的永康人胡则被当地百姓立祠奉祀,称胡公大帝。传说在永康方岩的“兴胡公”庙会上即有“炼火”表演,而今天的磐安深泽乡一...
查看更多
腊八节习俗
2021.08.23
腊八节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腊八节习俗是中国腊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杭州地区的传承具有突出的代表性。相关习俗是春节前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范围遍及杭州市西湖区、江干区、拱墅区、上城区等10个市辖区,并辐射到周边县市。 腊八节可追溯到先秦时岁末的蜡祭(祭农业神)和腊祭(祭祖)。秦汉以来,二者逐渐合一,统称为“腊祭”。至南北朝,腊日固定到农历十二月初八。佛教传入后,腊日与佛成道日融合。自宋始,兴起喝腊八粥之俗,寺院、士庶均熬食腊八粥。《梦梁录》《武林旧事》等文献均记述了杭州地...
查看更多
放河灯(松花江放河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松花江放河灯习俗是由祭奠亡灵的形式演变成为祈福生活的仪式,而流传于吉林省吉林市一带的大型祈愿民俗活动。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水系发达,有“北国江城”之美称。 明清时期,建船厂,设水师营,常有落江溺水身亡者。驻船厂都统为稳住人心,在中元节高搭法台,为死者超度亡灵。人们为祭奠死亡的人,便在江上施放河灯。据《永吉县志》记载:“燃灯顺流,如万朵金莲浮于水面,船僧具经,铙钹鼓吹并作,士民竟相接踵摩肩。”此后,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人们就用放河灯追祭祖先...
查看更多
龙神赛会
2021.08.23
龙神赛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神赛会是流传在甘肃省临潭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习俗,奉祀的18位龙神大多是明代建立功勋或皇亲国戚,其中有15名是男性,3名是女性,他们分别是徐达、安世魁、李文忠、朱亮祖、花荣、白土娘娘(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冯旗太太(民间女神)、胡大海、赵得胜、武殿章、郭英、牌路下娘娘(朱元璋的妃子)、张德胜、刘贵、韩成、成世疆、康茂才、常遇春。 平时,18位龙神分别供奉在不同的庙里,每个庙有各自的庙会,庙会时间和地点都不同,一般为期3天,从农历正月初九到九月中旬,几乎庙...
查看更多
赫哲族乌日贡大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乌日贡”在赫哲语中为欢乐喜庆之意,乌日贡大会是集传统文化和由传统文化演化而来的现代文艺、体育、艺术等为一体的盛大民间文化活动。 以现代乌日贡大会形式发起的赫哲族文化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因为初期的主要内容是传统的文艺、体育活动,所以称为民族文体大会。1991年,农历五月十五前后被确定为赫哲族“乌日贡节”。1997年开始,赫哲族乌日贡大会每4年举办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0届。 乌日贡大会在赫哲族居住的乡、村、镇、县、市轮流举办,主要内容为民族文化艺术...
查看更多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是明朝以来海南渔民为赴南海远洋捕捞、贸易而举办的以祭祀兄弟公为主题的男性生产祭祀活动。 琼海市潭门港是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自明朝起,海南岛渔民前往南海远洋作业,必举行兄弟公出海仪式。随着时代变迁,本由男性主导的生产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内涵更为丰富的民间信俗。 兄弟公又称“一百零八兄弟公”“照应公”等,其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祭祀仪式分为庙祭、船祭和岛祭。庙祭即在神座上敬奉祖先的木制神牌;船祭分开船前祭...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