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藤编(汉中藤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汉中藤编是以木竹为骨架、青藤为编织材料,运用传统手工编织技法编织生活器物的一门古老手工艺。20世纪80年代之前,它广泛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的九县二区,现在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 汉中地区竹、藤、棕、草资源丰富,手工编织历史悠久,民国时已有数家藤编制品厂。汉中藤编工艺流程复杂,包含备料、骨架制作、藤面编织、抛光打磨等20多道工序。首先是备料。每年农历七月后,采割两年生木竹和青藤,置于通风处自然阴干,后将其放入锅中蒸煮6至8小时以杀死虫卵,并使纤维更加柔...
查看更多
藤编(怀远藤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怀远藤编是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怀远镇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它始于清末,民国时期得以迅速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以当地所产藤条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加工、编制等十数道工序,制成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家具,如茶具、藤椅、沙发、藤床等;近年来也制成室内外装饰、装置,用于酒店、餐厅、学校等公共空间的装饰和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 怀远的藤材以本地鸡冠山上特有的青藤、瓜藤、三叶楠藤为原材料,纹理细腻,色泽温润。藤皮表面有淡淡的纹理和光滑肌理;藤芯经过编...
查看更多
蹬技(重庆蹬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蹬技是传统杂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已有独立名称。据文献记载,清末民初时,重庆地区的蹬技表演,已十分活跃。后经发展,成为蹬技界的典型代表。 传统蹬技主要表演艺人腿上、脚上和腰上的功夫,由艺人仰卧在特制的座子上,用双脚表演舞弄承接各种道具的技巧,可以踢弄大瓷瓶、铜磬、铜钟、瓷缸等物品,使其在双脚上旋转滚动或上下飞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庆地区的蹬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多方面进行了改良创新:其一,实现了表演对象的扩展和创新,首创蹬伞,将传统重物道具转变...
查看更多
临泉杂技
2021.08.23
临泉杂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临泉杂技,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的民间杂技形式。据出土文物推断,距今已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 临泉杂技团队分布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28个乡镇、街道、园区,已成为临泉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临泉杂技常年在全国各地演出,并走出国门,到海外多个国家参加展演,受到世界人民喜爱。民间曾流传“国际杂技看吴桥,民间杂技看临泉”之说。 临泉杂技具有新、奇、巧、险的特点,讲究新节目、新动作、新构思、新立意;追求有别于其他杂技的特殊艺术效果,具有平中求险...
查看更多
飞叉(永良飞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良飞叉是盛行于天津武清一带融强身健体与表演为一体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它盛行于明清时期,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现以天津武清为核心传承区域,辐射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永良飞叉所在地属天津市武清区,地处京畿,南临大清河,东接津门,北望京都,西达冀晋。明清时期,重武崇文之风甚浓。当地民众在娱乐中把武术、杂技结合并配以舞和乐,形成飞叉活动,并不断完善成熟,成为天津传统文化的一道风景。 永良飞叉以“腿功”见长,有别于其他地区飞叉,它是独特的既带有武术性又区别于...
查看更多
登杆(大六分村登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六分村登杆,是一项流传于天津市静海区的群体性民间传统体育与杂技表演项目。它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传承至今已近300年。 据民间传诵,某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小白龙为民上天求雨,死后骨节落地化作“龙杆”。乡民模仿白龙上天的动作创造了登杆技艺。 大六分村登杆的核心道具为龙杆,表演时由龙杆、杆墩、铁圈、铁芯子等共同构成表演空间。登杆会所用龙杆,为竹质,直径14厘米,高6.8米,其底部设木质杆墩,用以固定龙杆。龙杆下部有12根粗绳,用来缠在12人腰间,便于共同用力扶...
查看更多
打陀螺
2021.08.23
打陀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陀螺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群众性民间体育运动。据有关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推断,至少已有1000多年历史。它广泛分布于云南省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其中以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和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农村和城镇最为典型。 云南省的打陀螺运动,分布广泛,涉及多个民族,多个地域。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各地从陀螺的制作选材、制作样式、种类,到打陀螺的花样、技巧、比赛规则,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普洱市景谷傣族...
查看更多
朝鲜族尤茨
2021.08.23
朝鲜族尤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朝鲜族尤茨又称“柶戏”,是流传于朝鲜族民间的一种群体性传统棋类游戏。19世纪60年代,尤茨随朝鲜移民传入我国东北,现流布于我国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等朝鲜族生活地区,其中以吉林地区的传承面最广、群众普及度最高。 朝鲜族尤茨,一般在每年的春节到正月十五期间进行。其器具主要由尤茨、棋盘、棋子三部分组成。尤茨是一种骰子,由四根半圆柱形木块组成。棋盘由29个宫组成,棋子为每队4枚。游戏时,双方队员轮番掷尤茨,切面朝上为“翻”,切面朝下为“扑”,各队根据4根尤茨落...
查看更多
姑娘追
2021.08.23
姑娘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姑娘追是哈萨克族在节日庆典、婚庆典礼、阿肯阿依特色上举行的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马上娱乐活动。姑娘追的形成历史久远,15世纪的典籍中已有相关记载,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及周边的哈萨克族居住的市县及乡镇。 在游牧生活和草原文化的熏陶下,哈萨克族人民从小练就了健壮的体魄和高超的骑术,马上运动不仅是哈萨克人民娱乐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群体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举行姑娘追时,男女青年交错组合,分成两队。参加姑娘追的姑娘和小伙子在...
查看更多
拔河(万人扯绳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万人扯绳赛是一项流传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大型民间体育活动,已有600多年历史。起初是军中健身强体的游戏,后来由军中传入民间,成为民间一项大型体育活动。 万人扯绳赛参与群众以临潭县为主,旁涉周边地区,比赛时以居住地划分为“上片”“下片”两方。“上片”区域包括临潭县城关镇的古城村、上河滩村,卓尼县的申藏乡、完冒乡等;“下片”包括城关镇的下河滩村、教场村,羊永镇,卓尼县的木耳镇、大族镇等。区域划分遵循当地民众多民族共生认同的方式,不完全以行政区划为依据...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