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6   星期一   农历四月廿九   
搜索
专题报道
    眼下春意盎然之际,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游客穿过一条条古巷,与优美的四都乡平田村、西坑村邂逅,在绿水青山间享受恬淡与美丽——掩映在山峦葱翠、清流潺潺中的古树、古道、古村落,斑斓的黄泥土瓦房,高立斑驳的马头墙,留存着岁月的刻痕;乡村特有的“慢生活”氛围,让心沉静、令人陶醉。    曾经偏远的、被人遗忘的村落,如今迎来华丽转身。“依托非遗催生的乡村旅游、民宿经济、艺术创作以及高效生态农业等新业态,激活了沉睡在松阳乡村的资源,使其成为...
查看更多
人物
  正午,迎着洒进室内的阳光,51岁的向书兰站在茶叶加工坊的焙炉旁,双手不停地揉捻着一个茶团,额头上渐渐渗出了汗珠。“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了几百年,愿意坚守的人不多了。”向书兰说道。  恩施玉露是中国现存唯一的蒸汽杀青针形绿茶,其制作技艺始于清朝康熙年间。1945年,恩施玉露远销日本,自此名扬于世。2014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向书兰是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第十一代传承人,学习制茶已有36年,现在...
查看更多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6期:2018年3月26日—4月8日 本期信息一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管理团队任命 ▲ 湖北首届非遗保护传承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揭晓 ▲ 四川开展川剧名家名剧数字化保...
查看更多
要闻
    日前,由甘肃省敦煌市文化馆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敦煌曲子戏艺术人才培养”培训班在当地开班,数十名敦煌曲子戏专家、艺术家与学员们交流技艺,以期更好地将这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下去。    敦煌曲子戏是敦煌地区独有的地方剧种,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2006年,敦煌曲子戏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敦煌曲子戏伴随着敦煌移民文化而生,吸收了秦腔、眉户及甘肃各地曲子戏的曲调,剧目题材广泛,体现了多样的社会风貌,兼具审美价值和...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传承人张苗给孩子们教授葫芦画   番天印 摄     在弘扬非遗文化,加强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积极探索创新,从娃娃抓起。3月27至28日,由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共同举办的“第三届500娃娃学非遗”活动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举办。540多名四年级小学生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秦淮灯彩、风筝、葫芦画、抖空竹、木雕、布艺、剪纸、泥塑、中国结、竹刻、脸谱、面塑、扎染的制作方法,体验传统民间工艺的魅力。    “50...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贵州省榕江县三江乡冷衣村二组苗族妇女在制作蜡染(摄影:李长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这草长莺飞、姹紫嫣红的季节里,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祭祖、踏青、旅游,处处洋溢着春天的喜悦和生机——作为中国一个兼有农时节气与传统节俗双重身份的日子,清明节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组成部分于2016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
查看更多
论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兴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到2017年底,已有171个国家加入该《公约》,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视。重新认识、理解《公约》中提出的保护理念,推动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持续演变的,而不是固化的、落后的    《公约》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近几年来,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日益被提升到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层面,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乘此文化东风,中国戏剧家协会几经谋划酝酿,决定出版一套详尽介绍剧种文化的丛书,为戏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份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文字载体。6年来,这套由中国剧协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扬州古籍线装科技文化公司合作编辑出版的“中华戏曲剧种丛书”陆续问世。日前,在扬州召开的该丛书阶段性出版研讨会上,已出版的38套丛书蔚为壮观,引起业内人士一片惊叹...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017年,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地方戏曲剧种文献、资料数字化影像化保存类项目入选名单,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文艺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已故川剧名家影像资料数字化保护项目”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项目,旨在使老一辈艺术家珍贵、不可再生的经典剧目留存于世,推动四川地方戏曲薪火相传。自2017年8月以来,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文艺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对...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走过了17个年头。尽管在国际视野下,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时间不算长,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蹄疾步稳,保护成果丰硕璀璨,不仅开创了非遗在当代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而且许多非遗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经验。    建章立制,构筑非遗保护体系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