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借力市场出“深闺”,非遗开辟新天地
专题报道
近年来,在我国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设计、新理念应运而生,传统非遗与当代设计的碰撞融合成为一种新风尚。 要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更要赋予非遗自给自足、自我更新的生命力。 非遗的活态传承离不开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消费者层面形成的驱动机制,同时也需要开发非遗资源的创意产品目标市场。 刺绣拼接的服饰、蜡染绘制的背包、年画主题游戏、戏剧演出直播……近年来,在我国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
查看更多
把握非遗保护传承的“理”与“趣”
论坛
非遗是人民群众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展现和表达,也是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和馈赠。万事万物依自然而发生、依自然而发展。多彩非遗通过那不带丝毫功利之心的指尖、心头,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非遗要顺应时代、顺其自然不断向前传承发展,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非遗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如今,“非遗+创意”等活动的频繁开展,一方面让非遗以多样形式和崭新面孔走向公众,另一方面又为创新、创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非遗+创意”立足点无疑是非遗,而非遗则是存...
查看更多
粉墨人生显百态,韵味醇厚表众生 “戏韵芳华——京剧艺术展”亮相东京
要闻
为弘扬传统国粹艺术,扩大中国京剧的世界影响力,依托“文化和旅游部2019海外文化中心部省对口年度合作计划”,作为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承办的“天津文化年”系列活动之一,“戏韵芳华——京剧艺术展”赴日展出,惊艳东京。 展览于2019年4月2日在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此次展览以京剧的整体舞台呈现为核心,围绕京剧表演程式、舞台道具的象...
查看更多
著名美术史家、美术史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先生逝世
要闻
我国著名美术史家、美术史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先生于2019年4月2日上午9时51分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八十七岁。他的两位女儿根据其父亲的遗愿,丧事从简。 1932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幼年孤贫。父离家到河南安阳做职员,抗战初期失踪,很可能亡于战乱。由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在保定读完小学、初中。 1950年毕业于保定师范学校,启蒙美术教育受教于汪慎生弟子范学礼先生(1914-1985)。 1952年进入中央美术...
查看更多
南音文化生态之我见
调研
摘要:本文综合南音历史文献所载、前人研究成果和田野调查资料,通过对南音文化之乐人、乐事、乐谱和乐规等几个主要因素展开论述,来说明南音的传衍总是与特定的文化生态紧密相关。文化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互为联系,互为影响。对于当下各地热火朝天的遗产保护工作,应提倡从文化生态的整体视角来审视遗产保护的举措。 关键词:南音;文化生态;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23(2018)03-0136-0...
查看更多
百余位海内外专家齐聚山西 探讨珠心算文化传承创新
要闻
“我们在美国推广珠心算文化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让更多海外华人了解这项非常有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想让珠心算文化在世界舞台发挥更大功能。”美国珠算心算协会会长Huey-ChiangMa(中文名,黄惠姜)在中国珠算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如是说。 3月31日,中国珠算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珠算资源库成果推介会在“晋商算学大师”王文素的故乡——山西举办。百余位来自海内外的珠心算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珠心算文化的传承创新...
查看更多
香港非遗资助计划接受首轮“社区主导项目”申请
地方新闻
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辖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办事处于4月1日举行传媒简报会,介绍现正接受申请的非遗资助计划“社区主导项目”。拟申请计划需具一定规模或属较大型项目,每项申请金额不可少于25万港元。 据悉,康文署非遗办事处于3月25日推出非遗资助计划,现正接受第一轮“社区主导项目”申请,旨在加强保护、研究、教育、推广和传承本地非遗项目,支持本地非遗传承人和团体的相关工作。 康文署助理署长陈承纬表示,特区政府一向...
查看更多
1分钟知非遗事·非遗半月报第31期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31期:2019年3月18日—3月31日 本期信息一览: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通知 要求全面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重点举措 ▲ 亚太中心管委会第八次会议在京召开 ▲ 新版中国非...
查看更多
高校为什么要开设非遗通识课程
论坛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深入人心,以非遗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从中小学的“非遗进校园”,到非遗讲座、纪录片、展会以及各类非遗体验类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一种更具普及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面貌回归大众生活,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如何认识和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但除了严谨的非遗学术研究,在高校开设具有通识课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对于增强青年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了解,培养...
查看更多
非遗话语知识生产的中国语境
论坛
摘要:作为新话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体现了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文化保护理念,后来这一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收,才提出“非遗”这一新话语。“非遗”话语在2001年引入中国后,对非遗话语有一个认知与知识生产过程。非遗话语在中国的文化实践可分为三种话语类型,分别为非遗行政话语、非遗文化话语、非遗产业话语。在三种话语类型中,行政话语是中国非遗保护的主导话语模式,而文化话语既为民俗学发展提供全球化视野,也揭示了当下以传承人为代表的民众话语的失...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