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祭祖习俗(徽州祠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州祠祭是流传于徽州地区各宗族祭祀祖先的传统礼仪活动,主要分为族祭和房祭两种类型。族祭通常由族长主持,族长一般由族中年长、辈分高、儿孙繁衍且德高望重之人担任;房祭则由各房头的房长主祭。在徽州,宗族祠堂的祭祖活动时间多样,包括春祭、中元祭、秋祭、冬祭,以及先祖诞辰和忌日等祭祀。其中,春秋二祭和冬祭较为普遍且隆重。徽州祠祭严格遵循朱熹《家礼》的规定,要求参祭人员着装整齐、仪态庄重,严格遵守祠规。祠祭活动具有严谨的程式,礼生读祭文是其中重要环节,且祭文的写作有固...
查看更多
祭祖习俗(诸葛后裔祭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诸葛后裔祭祖是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诸葛亮后裔每年定期举行的祭拜祖先的民俗活动。诸葛村是全国诸葛亮后裔较大的居住地,村域面积达2平方公里。整个村庄的选址和设计布局都严格按照祖制九宫八卦展开,村内保存着200多座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996年,诸葛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村里居住着4000多名诸葛亮后裔。他们的祖上在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从蜀地宦游来到浙江,至今已修谱16次。村子始建于元代中期,到明代形成一定规模。据《高隆诸葛氏宗谱》记载,明朝嘉...
查看更多
祭祖习俗(灯杆彩凤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揭东县      竖灯杆升彩凤是广东省揭东县港畔村及其周围江姓族人纪念其先祖、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的传统民俗活动。   宋末右丞相江万里被俘不降,投江殉国,其孙江汝祖携家人定居揭阳龙砂。江氏传至十一世祖时,族人在江边发现凤栖竹林,念及先祖江万里平生喜凤,江氏后裔就用“竖灯杆升彩凤”的形式来纪念先祖江万里,表示不忘先祖,世代相传。   竖灯杆升彩凤,即是用一根十多米长的毛竹,尾部留着竹叶,竹尾挂灯笼,灯笼上方挂着一只五色...
查看更多
祭祖习俗(下沙祭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下沙祭祖是存续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下沙村的黄氏传统祭祖礼仪活动。下沙村与香港隔河相望,村民均为黄姓,现在旅居海外的下沙籍黄氏后裔约有3000人。南宋时期,客家人下沙黄氏一世祖黄默堂辗开基立村,其墓在今深圳市莲花山西北坡,建于南宋淳祐八年(1248)。今存九世祖“黄思铬公世祠”始建于明代。传世《黄氏家谱》中载有家训,第三条为“重祭”,曰:“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心,应立祠堂,置祀产,春秋时节令我族人咸集祠堂...
查看更多
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宁化县      石壁客家祭祖习俗是在福建省宁化县客家人中存续的传统祭祖礼仪活动。   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北人南迁,形成华夏民族一个独特的客家民系。客家人南迁均以宁化作为集聚地,因此被海内外称为“客家祖地”,视为“客家摇篮”、“客家朝圣中心”,民谚云“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   石壁客家祭祖始于明洪武年间。石壁客家各宗族聚居地建造的宗祠、家庙至今还保留二百余座,遍及全县16个乡镇,是祭祖的中心场所。   客家...
查看更多
祭祖习俗(太公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文成县      太公祭是存续在浙江文成县南田镇以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为对象的家族及地方先贤祭祀礼仪习俗。   “太公”是后世对明代著名历史人物刘基(字伯温,谥号文成)的尊称。文成县是刘伯温故里,文成县以刘基谥号得名。文成县南田诚意伯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贤公祭日在刘基诞辰的农历六月十五日。刘氏宗族固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六月十五日举行春秋二祭,世代传承至今。   春秋家祭由刘氏宗族开会研究,选出父母双全,子女成双...
查看更多
祭祖习俗(沁水柳氏清明祭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沁水县      沁水柳氏清明祭祖是山西省沁水县西文兴村柳氏家族存续的传统祭祖礼仪民俗。   西文兴村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河东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保留着柳氏在明清具有宗法制度特征的完好古建筑群。柳氏民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村落居住人口迄今仍是一脉同宗的柳氏后人。据现存金石碑记和《河东柳氏族谱》记载,该村柳氏后人均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世居西文兴村,遵训守礼,传承了河东柳氏家风和美德,延续了河东柳...
查看更多
祭祖习俗(大槐树祭祖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洪洞县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始于宋室南迁时代,止于清代中后期,其中以明代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之间的五十余年为高潮。元末明初战乱频仍,造成中原大地地广人稀的局面,但山西在改朝换代的巨变中未受重大影响,仍然保持着众多的人口。因此明代初年朝廷在五十年间共18次从山西迁出移民,其中以平阳府移民数量最多,集中移民的地址即在原洪洞县广济寺外的大槐树下。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构成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运动,它直接涉及12...
查看更多
朝鲜族花甲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花甲礼是朝鲜族民众为60周岁老人举行的生日宴会,是朝鲜族重要的人生礼仪。   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60年为一个花甲轮回,所以60周岁称为“花甲”之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朝鲜族迁入牡丹江流域,花甲礼随之传承,存续至今。   举行花甲礼时,儿女们为老人摆寿宴,广邀亲朋邻里欢聚一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献寿是基本的仪式,寿庆礼开始,先由司仪介绍过寿老人的生平业绩,儿女和来宾代表致祝辞,然...
查看更多
朝鲜族花甲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朝鲜族自古就将尊重老人视为家庭乃至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准则。花甲礼是朝鲜族为60岁老人举行的一种重要人生礼俗。它由生日祝寿和尊重老人的风俗演变而来,形成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之间,主要流传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东北三省的朝鲜族聚居地区。   朝鲜族老人年届花甲之日,儿女们会为其摆设宴席,邀请亲朋邻里欢聚一堂,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祝寿是花甲礼的基本仪式,花甲宴的席面上摆满糖果、鱼肉、糕点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