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景泰蓝制作技艺
2018.12.14
景泰蓝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景泰蓝制作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以红铜为胎底,在铜胎上粘上扁细的铜丝掐成各种图案,再在图案中填充各色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制作特种工艺品的传统技艺。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是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主要流布地之一。该地与北京市隔潮白河相望,其技艺影响力已经深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 景泰蓝按工艺类别可以划分为铜(金、银)胎掐丝珐琅器、金属錾胎珐琅器、金属锤胎珐琅器、铜胎画珐琅器、金属胎露地珐琅器、金属胎透明珐琅器、金属胎...
查看更多
景泰蓝制作技艺
2018.12.14
景泰蓝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崇文区 北京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 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后...
查看更多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2018.12.14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
查看更多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2018.12.14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陇川县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个村。 户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结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要领,明代“三征麓川”(1441—1449)时使户撒成为了“兵工厂”。阿昌族人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
查看更多
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
2018.12.14
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是以纯银为主料,包含多道加工工序的中国传统金属锻造技艺,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该技艺历史悠久,是云南省银器制作技艺的突出代表。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加工出的各式用品,以茶具、酒具、炊具、刀具、首饰、宗教法事用品为代表,涉及白、藏、苗、彝、傣、景颇等三十多个民族生活文化用品近百种,造型丰富,种类繁多,有壶、九龙杯、鹤阳八景酒具、手镯、戒指、项链、耳环、银包木碗、青稞酒壶、净水壶、大中小法号、唢呐、百家锁、胸佩、胸链、帽链、门...
查看更多
银饰锻制技艺(畲族银器锻制技艺)
2018.12.14
银饰锻制技艺(畲族银器锻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德畲族银器锻制技艺是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传统的、以“操、凿、起、解、披”五大技法为核心的银器制作技艺。这一工艺源自福建省宁德市,主要流布于宁德市的蕉城区、霞浦县、柘荣县,以及厦门市、泉州市等地区。 畲族民间银饰制作技艺以畲银打造为主,并融合汉族金银匠的风格,其制品包括头饰、发饰、服饰、带饰、手镯、脚镯、儿童什锦铃、餐具、酒具、茶具、摆件等。宁德畲族银器锻制技艺制作过程繁复,以浇铸成型、錾刻细部式为例,其工序涉及熔银、倒条、打型、切料、锤揲、雕刻、焊接、煮银...
查看更多
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2018.12.14
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台江县 苗族银饰,如同苗族刺绣、织锦、蜡染等装饰物一样,是苗族支系相互区别的重要表征。台江县的苗族银饰图案之华美、样式之众多,为苗族社会所少见。台江苗族银饰,分为施洞型、巴拉河型、黄平型。施洞型银饰区,以施洞镇为中心区;巴拉河型银饰区,在台江境内占大半地域;黄平型银饰区,在台江境内有一个乡。台江县基本集中了苗族银饰精华,是黔东南苗族银饰的重要代表之一。 台江苗族银饰,主要有银角、银雀、银簪、银梳、银头围、银头...
查看更多
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2018.12.14
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剑河县 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特的手工技艺,其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工艺水平很高。 流传于剑河境内的苗族银饰通常以龙、虎、昆虫、花鸟等动植物图案为基本素材,加上链状绞花、錾花、压花、编花相互配合,精美中透着灵气。剑河苗族银饰根据造型不同,分为三个片区:革东片区的项圈为链状绞花式;南寨片区的项圈为板圈式;久仰片区为横板头式。剑河苗族银饰制作有三十多道工序,形成熔炼、铸造、捶打、制花、编结焊接、洗涤...
查看更多
银饰锻制技艺(畲族银器制作技艺)
2018.12.14
银饰锻制技艺(畲族银器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安市 银器很早就进入了畲族生活,畲族的“三月三”、赶墟赶场、祭祀盛典、婚丧嫁娶等节庆活动,都与银器密不可分。银器也是畲族展示家庭、家族世代拥有财富的象征之一。 畲族历代对传统银器制作都极为重视,乃至推崇,也不断推进畲族传统银器制作的发展。畲族银器工艺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操、凿、起、解、披”五大工艺精髓,共有三十多道手工工序。在畲族的银器制作技艺中,福建福安叶氏一脉的“珍华堂”银雕技艺尤为突出,已...
查看更多
银饰制作技艺(苗族银饰制作技艺)
2018.12.14
银饰制作技艺(苗族银饰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黄平县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佩戴首饰的习俗,其中尤以苗族、彝族最为突出,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等省。苗族制作和佩戴首饰的历史悠久。唐代诗人刘禹锡贬官至湘西,曾赋诗描述苗族佩戴“银钏金钗”的状况。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称苗族首饰以银、锡为之,长一尺余。明代《黔记》则谓贵州苗族“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曰马郎,婚则脱之”,而黎平“富者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联环”。苗族银饰品种很多,包括项圈、银钏、银冠、银花、银腰链、银铃、银耳...
查看更多
1
1315
1316
1317
1318
1319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