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立夏
搜索
侗族刺绣
2018.12.14
侗族刺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锦屏县      在侗族的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是“盘轴滚边绣”,以出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平秋镇以及周边地区侗族妇女之手的绣作最为有名。   平秋镇地处贵州侗族文化社区南部和北部的结合部,是北部侗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平秋,原称“阿术”,为侗族语言的音译;明末改名“平秋”,意为“事物在自然消失”。当地的山谷纵横,林木茂盛,民风古朴,有着独具特色的风情和习俗。   根据当地的碑记和传说,“盘轴滚边绣”在明清...
查看更多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以下简称“藏族织绣工艺”),是千百年来嘉绒藏族为适应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不断创新和吸纳汉族挑花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   据丹巴罕额依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骨质纺轮”证明,早在距今四千五百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嘉绒地区的纺织技艺就已经发端。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嘉绒藏族先民一方面依靠当地丰富的藏山羊...
查看更多
瑶族刺绣
2018.12.14
瑶族刺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      乳源的瑶族刺绣为中国瑶族刺绣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部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必背、游溪、东坪三镇等地。   居住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属“勉语系”过山瑶,隋唐时从北方迁来,长期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其生产方式以刀耕火种和狩猎为主。若是当地不再适宜耕种或猎物稀少时便举族迁往另一座山头生活,因而被称为“过山瑶”。族中保存有《盘古》、《盘瓠传说》、《过山榜》等书籍资料,其传统习俗和文化的保存状态良好...
查看更多
宁波金银彩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金银彩绣又称“金银绣”,是在丝绸品上以金银丝线与其他各色丝线绣成的带有不同图案的绣品。其既可应日常生活之需,又可做戏服和美术欣赏品。多用于官府、民间喜庆、服饰、宗教、室内陈设等方面。   宁波金银彩绣主要分布于宁波市鄞州区及其周边地区。当地自唐代以来就遍植桑梓,养蚕剥茧,有着“家家织席、户户刺绣”的传统。宁波金银彩绣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中国刺绣的历史虽然能够追溯至战...
查看更多
上海绒绣
2018.12.14
上海绒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      绒绣又叫“绒线绣”或“毛绒绣花”,是一种采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面料上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工艺。   作为舶来的工艺技术,绒绣在中国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其引进之初的产品与欧洲一样,多用作手提包、拖鞋、靠垫等日用品的装饰面料,纹样以花卉图案为主,配色亦比较简单。20世纪30年代末,以刘佩珍为首的沪上刘氏五姐妹在改进绒绣工艺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绒绣工艺制作人物肖像获得成功。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
查看更多
清徐彩门楼
2018.12.14
清徐彩门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清徐县      清徐彩门楼是一门集民间古建筑技艺、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狮子龙灯跑旱船、彩楼当街撑面面”,是在山西省清徐县流传了多年的民谚,可见清徐彩门楼在清徐历年民间文艺活动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清徐彩门楼起源于唐代,当时清徐县城叫清源县,交通便利,商铺林立,经济繁荣。逢年过节人们为了祈盼自己来年商铺兴旺,人畜平安,祛除百邪,便在附近山上采回柏叶绑在竹竿和木棍上,插在自家房顶的最高处,以求来年...
查看更多
平遥纱阁戏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平遥县      纱阁戏人,因将采用多种工艺手法制作成的泥塑戏剧人物置放在碧纱遮罩的木制阁内而得名。   纱阁戏人在明清时期已经流行于晋中地区。现藏于山西省平遥县清虚观内的纱阁戏人,是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平遥纸扎店铺六合斋民间艺人许立廷的作品,当时每阁工价2000文钱。原为36阁,现存28阁,有百余个造型各异的戏剧人物。每个约70厘米高的木阁舞台里,陈列着3到4个50厘米高的戏剧人物造型,有文有武,有坐有立,生旦净...
查看更多
永春纸织画
2018.12.14
永春纸织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永春县      纸织画是福建省永春县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品。“织画此为永春特产。其法以佳纸作字或画,乃剪为长条细缕而以纯白之条缕经纬之,然后加以彩色。与古所谓罨画及香笔记挈画相类。”(《永春州志》卷十一)   永春纸织画相传源于隋末唐初,盛唐时期在当地已经出现专营纸织画作坊,有不少诗人赋诗称颂永春纸织画。宋代的纸织画产量有所增加,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消费需求,还曾远销南洋各埠,成为富贵人家的柜中珍品。明代的永春纸织画已经成为...
查看更多
嘉兴灶头画
2018.12.14
嘉兴灶头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嘉兴市      灶画又称“灶头画”、“灶壁画”,指民间艺人用烟灰、水彩、色粉颜料绘制在乡间农家柴灶上的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纹样,是江南典型的乡土艺术。嘉兴的灶画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并影响到周边的杭州、湖州、绍兴以及上海金山、枫泾,江苏吴江、如东等地的相关艺术样式。   在嘉兴农村,至今仍保留着使用柴火灶的习惯,农民新建一所住房,必在厨房中新建一座灶头。灶头须在主家选定的日子由泥瓦匠用青砖、纸筋、石灰砌成,灶上的灶画亦由泥瓦...
查看更多
苗画
2018.12.14
苗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保靖县      苗画是在传统单色绣花样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画种。苗族刺绣原先采用剪纸为绣样,至清代末期,一位精通绘画的苗族人王正义开始使用白色粉浆直接画在深颜色的布料上,以替代古老的“锉本”剪纸,供妇女们直接按画稿刺绣。这种画在坯布上的刺绣样稿生动而富于情趣,线条流畅又具有情感,深受妇女们的欢迎。人们舍不得用绣线覆盖这些美丽的线条,因而直接将画稿挂在墙上作装饰用。于是,王正义就把白色的线描改成彩绘,成为一种单纯的布底绘画...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