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10-04 星期六 农历八月十三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1209)
机构
(24)
政策
(428)
资讯
(11622)
清单
(12139)
资源
(3158)
学术
(2372)
百科
(148)
其他
(129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
2018.12.14
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长兴县 紫笋茶又名“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其名由《茶经》中“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的论述得来,无论是形状,还是颜色,乃“上品中的上品”,茶圣陆羽称为“芳香甘冽,冠于他境”。 紫笋茶的制作要求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过程完成。制成的极品茶芽味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尝之齿颊甘香,回味无穷。唐诗描述:“牡丹花笑金...
查看更多
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
2018.12.14
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碧螺春茶产于苏州太湖的洞庭东山、西山。据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茶经》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记载:“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太湖,以该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春为由,钦定茶名“碧螺春”。 碧螺春茶的采制流程全部由手工完成,至今仍完全采取传统的采制技艺。其制作技...
查看更多
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
2018.12.14
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 我国茶叶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西周祭祀的仪礼上已出现了用来佐饮的茶。古代茶称为“荼”,名见《诗经》。三国和西晋时代,江南饮茶已成习尚。唐代茶风大盛,玄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将“荼”改为“茶”,其后还出现了陆羽的《茶经》。宋代以前,饮用的茶多为紧压茶,即将茶叶蒸后捣碎,制成团块状,饮时用水烹煮,有时还在茶中放入瓜仁、松子等干果。至清代改为沸水冲泡,相沿至今。绿茶是以高温杀青而未经氧化、发酵的...
查看更多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
2018.12.14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我国茶叶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西周祭祀的仪礼上已出现了用来佐饮的茶。古代茶称为“荼”,名见《诗经》。三国和西晋时代,江南饮茶已成习尚。唐代茶风大盛,玄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将“荼”改为“茶”,其后还出现了陆羽的《茶经》。宋代以前,饮用的茶多为紧压茶,即将茶叶蒸后捣碎,制成团块状,饮时用水烹煮,有时还在茶中放入瓜仁、松子等干果。至清代改为沸水冲泡,相沿至今。绿茶是以高温杀青而未经氧化、发酵的...
查看更多
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
2018.12.14
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我国茶叶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西周祭祀的仪礼上已出现了用来佐饮的茶。古代茶称为“荼”,名见《诗经》。三国和西晋时代,江南饮茶已成习尚。唐代茶风大盛,玄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将“荼”改为“茶”,其后还出现了陆羽的《茶经》。宋代以前,饮用的茶多为紧压茶,即将茶叶蒸后捣碎,制成团块状,饮时用水烹煮,有时还在茶中放入瓜仁、松子等干果。至清代改为沸水冲泡,相沿至今。绿茶是以高温杀青而未经氧化、发酵的...
查看更多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
2018.12.14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金华市 我国茶叶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西周祭祀的仪礼上已出现了用来佐饮的茶。古代茶称为“荼”,名见《诗经》。三国和西晋时代,江南饮茶已成习尚。唐代茶风大盛,玄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将“荼”改为“茶”,其后还出现了陆羽的《茶经》。宋代以前,饮用的茶多为紧压茶,即将茶叶蒸后捣碎,制成团块状,饮时用水烹煮,有时还在茶中放入瓜仁、松子等干果。至清代改为沸水冲泡,相沿至今。绿茶是以高温杀青而未经氧化、发酵的茶种...
查看更多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2018.12.14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我国茶叶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西周祭祀的仪礼上已出现了用来佐饮的茶。古代茶称为“荼”,名见《诗经》。三国和西晋时代,江南饮茶已成习尚。唐代茶风大盛,玄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将“荼”改为“茶”,其后还出现了陆羽的《茶经》。宋代以前,饮用的茶多为紧压茶,即将茶叶蒸后捣碎,制成团块状,饮时用水烹煮,有时还在茶中放入瓜仁、松子等干果。至清代改为沸水冲泡,相沿至今。绿茶是以高温杀青而未经氧化、发酵的茶种...
查看更多
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2018.12.14
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是以烘青绿茶为茶坯,和以茉莉鲜花,经过一系列复杂窨制工艺拼和,使茶品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最后去花而成茶的传统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流布区域为福建省福州市境内的晋安区、仓山区、马尾区、闽侯县、长乐市、福清市、闽清县、永泰县、罗源县、连江县等地。 福州茉莉花茶分烘青茉莉花茶和炒青(含半烘炒)茉莉花茶,种类有茉莉针王、蛾眉、寿珠、银毫、大白毫等,尤以茉莉白龙珠、玉蝴蝶等为福州独制。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细致繁复,根据每年茉莉花的品质不同和茶...
查看更多
花茶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2018.12.14
花茶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东城区 花茶,又名“熏花茶”、“窨花茶”、“香片”,属于再加工茶类。其中,茉莉花茶是绿茶经多次用茉莉鲜花窨制加工而成的,茶引花香,花增茶味,茶味与花香巧妙地融合,构成了茉莉花茶特有的品质,被称为花茶中之珍 品。 始建于1887年的吴裕泰是国内知名的茶叶老字号,一贯秉承自采、自窨、自拼的独门窨制技艺,其主要包括茶坯制作、花源选择、鲜花养护、玉兰打底、窨制拼和、通花散热、起花、烘培、匀堆装箱九道工序。只采用春茶茶...
查看更多
花茶制作技艺(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2018.12.14
花茶制作技艺(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花茶系将绿茶与茉莉花置于一处,多次窨制而成。这是我国特有的茶种,茶以花名,花因茶胜。花茶源于宋、始于明而成于清。在清代,北京的不少茶庄均以销售茉莉花茶而著称。清代末年,张昌翼开办张一元茶庄,世代传承,专门制作销售茉莉花茶。民国年间,张一元名噪北京城。澡堂、戏园的常客喝茶几乎都点名要张一元,京剧名家裘盛戎、马连良、谭富英等也都是张一元的老主顾。1956年公私合营后,张一元逐渐失去了专销花茶的原有特...
查看更多
1
1327
1328
1329
1330
1331
312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