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搜索
羌族刺绣
2018.12.14
羌族刺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汶川县      羌族刺绣是流行于四川等地羌民族聚居区的一种传统刺绣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羌族挑花刺绣在羌族地区已十分盛行。劳动之余,羌族妇女挑针走线,信手为绣,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富于民族特色的羌族刺绣。羌绣针法以精巧细致的架花(挑花)为主,此外还有织字(提花)、纳花(扎花)、撇花(平绣花)、勾花(链子扣)等多种。这些针法各有特色,如纳花独具明丽清秀的效果,勾花则显得粗犷豪放等。羌绣多以花草蔬果、飞禽走兽为题材,也可...
查看更多
汉绣
2018.12.14
汉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汉江区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省荆沙、武汉、洪湖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据史书记载,它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作为古楚之地,武汉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汉绣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石首市绣林镇、洪湖市峰口镇一带的绣花堤和汉口的绣花街等皆因刺绣集中而得名。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绣法之长,逐渐形成以铺、压、织、锁、扣、盘、套为主要针法,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刺绣艺术体系。汉绣强调“花无正果,热闹为先”,一般从外围起绣,逐层向...
查看更多
汴绣
2018.12.14
汴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开封市      汴绣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北宋时期汴京刺绣业兴盛,已达到很高的技艺水平,故《东京梦华录》中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之誉。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开封,宋室南迁,后复值兵祸水患,开封城市经济一蹶不振,刺绣业逐渐衰落。新中国建立后,几代汴绣艺人努力发掘整理宋代刺绣技艺,并借鉴苏绣、湘绣等其他绣种的长处,总结出36种汴绣针法,使汴绣工艺日臻完...
查看更多
瓯绣
2018.12.14
瓯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温州市      瓯绣是流行于浙江省温州一带的传统民间刺绣艺术,它历史悠久,最初起源于民间妇女的绣房习作。结合瓯绣的针法路数进行辨析,它是由唐代锦衣发展而来。明末清初,温州对外交通日渐发达,使瓯绣得以吸收姐妹艺术之长,在技艺上趋于成熟,自具一格。清代道光末年,瓯绣在温州已十分流行,民间形成了“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传统和以绣花罗裙作为青年男女定情礼物的风俗。当时开设的多家绣铺对外承接官衣锦服、戏装、旗袍等绣活,生意...
查看更多
湟中堆绣
2018.12.14
湟中堆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湟中县      湟中堆绣是流行于青海省湟中县一带的民间刺绣艺术,主要分布在当地的田家寨、多巴等几个乡镇。湟中堆绣是汉藏文化彼此融合的结晶,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期。当时文成公主将中原的丝绸、刺绣带至吐蕃,之后各种织绣技艺逐渐流布到青藏地区,湟中堆绣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明代嘉靖年间,湟中堆绣进入鼎盛时期,至清代中晚期开始衰落。民国初年,二世嘉雅堪布洛桑达杰大力推广堆绣艺术,使之重现振兴之势,在寺院僧人和民...
查看更多
堆锦(上党堆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长治市群众艺术馆      上党堆锦俗称“长治堆花”,是山西省上党地区(今长治市)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唐中宗神龙三年(707),时受封为临淄王的李隆基就任潞州(今长治市)别驾,将宫廷中以丝绸为材料的堆绢工艺带到上党地区,其后流入民间,经千余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精巧的上党堆锦工艺。20世纪以来,当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堆锦艺人。70年代初,弓氏苦心钻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使堆锦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现在的上党堆锦在保持...
查看更多
堆锦(上党堆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堆锦研究所      上党堆锦俗称“长治堆花”,是山西省上党地区(今长治市)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唐中宗神龙三年(707),时受封为临淄王的李隆基就任潞州(今长治市)别驾,将宫廷中以丝绸为材料的堆绢工艺带到上党地区,其后流入民间,经千余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精巧的上党堆锦工艺。20世纪以来,当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堆锦艺人。70年代初,弓氏苦心钻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使堆锦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现在的上党堆锦在保持...
查看更多
北京绢花
2018.12.14
北京绢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崇文区      北京绢花亦称“京花”,是流传于北京市的一种传统彩扎艺术,最早起源于崇文门外花市一带。清代康乾盛世时,崇文门外花庄、花局、花作甚多,周边多数家庭都以扎制绢花为业,逐渐形成了制花、售花一条龙的规模化服务。这一地区由此成为“京花”的集散地,被人称作“花市”,名称沿用至今。北京绢花以丝绸、绫绢、电力纺、洋纺、绉纹缎等为原料,制作时需经过浆料、凿活、染色、握瓣、粘活、攒活、包装等多道工序,制出的成品工艺精湛,形态逼真...
查看更多
麦秆剪贴
2018.12.14
麦秆剪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仙桃麦秆剪贴又称“麦雕”,是以麦秆为主要原料,以刻刀、烙铁、蜡盘、剪刀为工具,经加工处理,巧妙制成的一种麦秆剪贴艺术,流布于湖北省仙桃市及江汉平原地区。据记载,麦秆画于清道光年间传入,早期邓修成、邓之红、邓之烈兄弟在沔阳府(今湖北省仙桃市)用麦雕制作喜联和寿幛。 仙桃麦秆剪贴的制作流程包括构图、制作麦秆贴片、过稿、雕刻、烙、粘贴、装裱等,具备镂空、反衬、叠彩、镶丝、透雕、翻版、撒点、剔刻、堆砌、热烫冷烫等工艺,同时吸收雕花剪纸、烙画、贴画、国画、版画、浮雕...
查看更多
麦秆剪贴
2018.12.14
麦秆剪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清丰聂氏麦秆剪贴是中国传统麦秆剪贴的地方表现形式,流布于河南省清丰县等地。清丰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为我国优质小麦重要生产地,为麦秆画提供了充裕的物质资源。 有文献记载,明朝宣德年间,清丰县阳邵乡聂家开始从事麦秆画制作。清中期,10余家麦秆画家族竞相争辉,其中聂氏麦秆画为典型代表之一。清末,聂氏家族传人已能熟练利用麦秆,经过熏蒸、劈、缠、剪、刻等工序设计制作人物、吉祥动物、花鸟山水等图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聂氏麦秆画。聂氏家谱记载,清嘉庆年间聂万卷研制的多层次...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