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8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十五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897)
机构
(4)
政策
(295)
资讯
(8900)
清单
(5305)
资源
(1091)
学术
(1849)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探访平遥推光漆器工艺:非遗文化从古城走出国门
2017.09.21
专题报道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山西行日前走进山西平遥古城,这里具有2700多年历史,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平遥古城,近80名编辑记者们探访了平遥推光漆器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中国四大名器之一、被誉为“平遥三宝”之首的平遥推光漆器。平遥推光漆器
传承
人杨光平在进行彩绘工序(摄影:张舟)“以前干我们这行的人真不多,由于国家对非遗更加关注,加大了扶持力度,现在这一行的从业者渐渐多了起来。”从事推光漆器二十多年的省级...
查看更多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
传承
民族音乐的“活化石” 泉州南音推广从娃娃抓起
2017.09.21
专题报道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福建行记者来到了全国著名的“戏窝子”,享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等美誉的泉州。 在泉州,随处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闽南文化氛围,而南音更是深入泉州人的“骨髓”。 南音,起源于晋、唐时期,又称“南乐”“南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查看更多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70后木偶头雕刻艺人的坚守:会一直寻找传人
2017.09.21
专题报道
“喜怒哀乐一台戏,寸木窥人生百态。”一寸木偶在三寸舞台上演绎爱恨情仇。被称为“木偶之城”的泉州,不仅有精彩绝伦的木偶艺术表演,还有一些制作木偶头的手艺人。黄义罗,“木偶之父”江加走的第三代传人,国家级非遗(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传承
人。他将木偶头造型由280种发展到近400种。2015年3月19日,黄义罗的匆匆离世,让
传承
木偶头技艺的重担落在了他的两个女儿身上。在泉州市鲤城区甲第门文创园区内,一个以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
传承
人命名的“黄义罗木偶雕刻坊...
查看更多
让民间文艺回归生活
2017.09.21
论坛
近日,我与国际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进行了一场座谈。在交流中,国际专家感慨,自己先后在中国进行了十余年关于传统工艺的田野调研,这五年,尤其能深刻感受到中国民间文化生态的变化,他们认为,中国
传承
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觉度在提升,从政府的公共政策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文化的自信力和影响力无处不在。民间文艺不像精英文艺那样有相对完备的发展机制和空间,它来自生活,来自民众,是劳动者自己的歌唱,是一个民族对美的集体记忆和创造,所以当社会文化转型,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工业...
查看更多
细察潜研创新技 薄施淡染扬湘瓷
2017.09.21
专题报道
陈利(左)和申彬在泥坯上作画 贾艳 摄瓷厂工人在制作泥坯贾艳 摄成都国际非遗节醴陵釉下五彩瓷展区现场绘制杨忠云 摄成都国际非遗节釉下五彩瓷展区现场杨忠云 摄 作为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地之一,醴陵自东汉起就开始制陶,宋代主要生产青瓷,明清两代盛产青花瓷。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熊希龄以现代陶瓷工业为基础,开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以革新工艺。制陶伊始,醴陵釉下五彩瓷就确立了以典雅绘画性装饰为主的高端品质,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
查看更多
“薄施淡染”—陈扬龙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
传承
展将走进国博
2017.09.21
要闻
陈扬龙用“薄施淡染”技法在泥坯上作画春满人间 小菖兰 移富贵于平安碧玲珑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文化厅主办,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醴陵市政府协办的“薄施淡染”——陈扬龙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
传承
展将于9月22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届时将展出“薄施淡染”技法创始人陈扬龙(1941—2013)及其
传承
人陈利、申彬所创作的《小菖兰》《春城之恋》《万紫千红》等近百件精品力作,展览将持续至10月22日。 陈扬龙生前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醴陵釉下五彩瓷烧...
查看更多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90后苗族蜡染“画娘”:用民族底色创出世界蓝
2017.09.20
专题报道
90后画娘阿芯身着自己蜡染设计的苗族服装在丹寨县宁航蜡染技艺传习所,90后苗族姑娘阿芯正为自己新设计的蜡染作品点蜡,小小的蜡刀在她手中熟练地转换着角度,一幅创意感十足的蜡染作品跃然画布,就像阿芯年轻的面孔一样清秀灵动。阿芯一边点蜡一边跟光明网记者谈论她的创作理念:“为传统的民族工艺融入更多时尚的元素,让传统的蜡染更生动、更鲜活。”与年长的“画娘”不同,阿芯的作品往往更注重自我表达,哪怕一簇花草,她都会融入自己的理念,就像大部分90后这代年轻人一样,风格鲜明...
查看更多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他一直坚持手工制作芦笙,只为奏响民族之音
2017.09.20
专题报道
芦笙这一古老乐器,声音清脆,婉转动听,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光明网记者在雷山县采访期间了解到,雷山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项,是全国最多的县。其中,苗族芦笙制作技艺是非遗的典型代表。66岁的莫厌学老人是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国家级
传承
人。近些年,除了制作芦笙,老人还经常被邀请去各地进行芦笙制作工艺的交流。虽然忙碌,但老人非常开心,因为他明显感觉到这项古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被越来越重视。莫厌学同时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大了,老人下决心要...
查看更多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因“金砖”走红,厦门这项传统技艺竟然这么美
2017.09.20
专题报道
在不久前的金砖峰会期间,中俄两国元首共同参观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俄罗斯总统普京拿着放大镜细细观赏木雕作品,看得相当入迷,习近平主席则亲自为普京讲解中国的非遗文化。 厦门漆线雕技艺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逐渐成熟,是厦门传统的手工线雕技艺。它用陈年的砖粉、大漆和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反复舂打、手工搓成柔软而又富有韧性的的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胚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 厦门漆线雕技艺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代...
查看更多
“法相恒住——青海热贡唐卡研究成果展”在恭王府开幕
2017.09.20
要闻
9月18日,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展览活动部主办的“法相恒住——青海热贡唐卡研究成果展”在恭王府嘉乐堂开幕。此次展览是青海省黄南州热贡画院院长娘本携其29名学生艺术创作的成果展,共展出41幅白描唐卡和31幅彩唐。2007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青海热贡艺术国家级代表性
传承
人娘本,创办青海省黄南州热贡画院,目的是
传承
弘扬中华文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唐卡艺术。在娘本的指导下其创作团队每幅唐卡比例的增减技巧、原生态的内涵表达方法、画面的总体布局设置、以不同...
查看更多
1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79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