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要闻
6月3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共同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主办的2023全国高校非遗保护政策与实务培训班在京顺利结业。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出席结业仪式并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会同教育部共同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非遗进校园等专项工作,支持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传...
查看更多
要闻
2023年6月28日,由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珠算——活态的非遗”保护交流研讨会暨中国算盘捐赠仪式在京举办。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会长刘建华等出席会议。活动仪式由中珠协常务副会长程北平主持。 中珠协会长 刘建华致辞 刘建华在致辞中感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期以来在中国珠算申遗与传承保护等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她指出,中国珠算在中华文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诸多领域产生过深远影响...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由于时局之变而导致旧礼被废止、旧体制内人员被遣散下放的事,在历史上屡屡发生。以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梵乐为例,作为皇家礼乐的大相国寺佛乐,因皇家的消失而流落民间,由礼入俗,从礼乐蜕变为俗乐,势所必然。正因为这种为生存而转型的文化适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因原有生存空间的被挤压而消失,一旦有合适的机会,以俗复礼便成为可能。在复礼时,时代之俗的嵌入、世俗观念和世俗知识对礼乐的影响不可避免。虽然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动下以俗复礼成为可能,但时间流逝,物变境...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这些艾草香囊、五彩绳,竟然都是用绳线编织而成的,太精美了。”近日,吉林省多项非遗走进多家景区,正在参观的高中生林奕书被景区展销的做工精美、表达生动的绳编作品所吸引。 在景区景点欣赏非遗展览、听传统戏曲、体验手工艺趣味,在线上购非遗文创、看非遗直播……近年来,吉林省积极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广泛开展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以展览展示、文艺演出、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市民游客收获游览胜景、品味人文的愉悦心情和美好体验...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6月26日至28日,2023年度山东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培训班在山东济南学府大酒店举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刘朋鑫,山东省文化馆馆长、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新天出席了开班仪式并讲话,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芹主持了开班仪式。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保护研究部全体人员、相关地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学术专员、传承人及执行团队工作人员近6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班。 开班仪式上,赵新天馆长介绍了历...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023年6月19-21日,由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伊通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伊通满族自治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共同举办的“延展新视阈—满族说部主题文化展”在伊通县隆重举行。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除了立体化的展现满族说部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以此为契机,尝试开启了省中心与地方深度立体的传承与保护合作方式。 吉林省抢救满族说部的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多年来,吉林省对满族说部采取全...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助推乡村振兴。6月28日,由山东省文化馆、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莒南县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红色沂蒙  多彩非遗——临沂莒南非遗保护成果展在省文化馆开展。 本次展览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深刻内涵的活态展示,是莒南红色文化传承、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集中呈现了莒南非遗保护传承丰硕成果。近年来,莒南县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国之交在于人相亲,人相亲在于心相交。今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邀请东盟多国的朋友在首府南宁沉浸式体验“壮族三月三”传统民俗,增进中国和东盟民众的交流交往和互动互信。 作为2023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南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简称“非遗周”),吸引了来自中国25个省(区、市)和8个东盟国家...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根基。6月以来,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围绕“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题,组织开展了数千项线下线上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营造了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考察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让非遗融入生活,是非遗焕发活力的关键,也是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最终目的。如今,我们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含有数字化元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承非遗,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必由之路。 利用互联网让更多人“看见”非遗 无论是传统技艺,还是传统音乐舞蹈,抑或是传统民俗,很多非遗之所以面临消亡危机,就是因为“少人关心少人问”。保护传承非遗,首先要拂拭掉...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