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3 星期二 农历四月十六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王凤云
2018.11.15
王凤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4年5月生,江苏省沛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调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四平调著名艺人王桂芳之女,6岁随父母学艺,13岁已经能演《王二姐思夫》《安郎送米》等小戏。嗓音甜美、圆润,吐字清晰,运腔灵活,刚柔并济,收放自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四平调唱腔艺术进行了革新,研究出慢四平、反四平唱腔板式,丰富了四平调的唱腔艺术。同时,在“变、偷、闪、提、顶、顿、颤”等演唱技巧上也独具特色。1957年山东电视台录播了其主演的《裴秀英告状...
查看更多
刘玉芝
2018.11.15
刘玉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3年3月生,河南省郸城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平调代表性传承人。7岁跟随花鼓艺人刘汉培学戏,8岁登台演出。17岁加入成武四平调剧团,跟随李玉田学戏。基本功扎实,嗓音高昂,清脆明亮,吐字清晰,扮相俊美,在鲁西南一代颇负盛名。代表剧目有《陈三两爬堂》《西厢记》《三告李彦明》等。注重四平调剧种的传承,一边培养新人,一边给业务剧团做艺术指导,先后培养出十多名优秀的学生,为四平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查看更多
林英梨
2018.11.15
林英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9年1月生,福建省泉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1953年入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师承谢明亮、傅乌闷、林秀来等高甲戏名老艺人,扎实继承了高甲戏正宗的旦角表演艺术传统,并有所创造。行当表演技艺全面,装生成生,扮旦成旦。执导的现代戏《竹杠桥》获全国戏曲农村题材录像调演一等奖,《卖花歌》获全国首届老年文艺调演戏剧类金奖,并进京献演。从事高甲戏表演、导演工作近四十年,传授了大量传统戏,培养了几代高甲戏后继人才。
查看更多
苏燕玉
2018.11.15
苏燕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8年9月生,2014年11月去世,福建省泉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1947年入梨园“七子班”学艺,1952年入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师承旦角名师蔡秀英。工花旦、小旦,并以内心戏见长,其做功细腻、身段灵巧、嗓音洪亮,人物形象情绪饱满、生动活泼,达“戏无真,情难假”之境。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凭借《桃花搭渡》中的桃花一角获表演二等奖。自1978年起,在闽南各地的高甲剧团和艺校高甲班传艺,整理撰著旦科...
查看更多
吕忠文
2018.11.15
吕忠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4年4月生,福建省泉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8年进入安溪县高甲戏剧团,师承老艺师刘枝、梁小印、许天从,传承了《征边记》《许仙说谢》等生、丑行传统戏。新时期以来转任导演。谙熟高甲戏各行当尤其是丑行的表演程式与艺术形态,将高甲戏丑行细分为二十多类,并在剧目导演创作中精心设计、融合择取,大大促进了高甲戏丑行的系统传承与充分展示。导演的剧目四次获文化部文华导演奖、三次获曹禺戏剧奖...
查看更多
严木田
2018.11.15
严木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8年1月生,2020年1月去世,广东省海丰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秦戏代表性传承人。10岁随父亲严克忠(西秦戏著名领奏手)学唱西秦戏、司鼓、掌板和吹打牌子,16岁后师从著名小生罗宗满。工小生,有六十多年从业经验。表演雄浑激昂、厚朴大气,承传了西秦戏的传统风格,尤其在剧种传统音乐唱腔研究上卓有建树,编著了四十五万字的《西秦戏传统音乐唱腔微探》,填补了西秦戏研究中的空白。积极培养年轻人,传授西秦戏的传统唱腔、表演及音乐演奏法。
查看更多
陈新国
2018.11.15
陈新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6年9月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剧代表性传承人。12岁进福建省艺术学校学习,15岁起在福建省实验闽剧团担任演奏员,师从闽剧音乐大师林家辉,继承其主胡演奏技艺。操琴沉稳圆厚,节奏鲜明,指法、弓法矫健灵活,力度、速度准确严谨,演奏风格传统中带有新意。音乐设计作品《贬官记》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为传承闽剧传统艺术,致力于挖掘、抢救闽剧史料、影像资料,建设闽剧博览馆,研究总结闽剧著名艺术家的艺术个性...
查看更多
陈乃春
2018.11.15
陈乃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2年11月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剧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闽剧世家,11岁进入福州闽剧院二团当学员,师承黄宝钦、詹剑峰等名家学习小生、老生表演技艺,不久离开闽剧舞台,直至1978年再次考入福州闽剧院。扮相俊美,嗓音洪亮,基本功扎实,表演细腻有激情,唱腔优美有韵味,是当今闽剧界头牌老生演员。曾获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福建省戏剧会演优秀演员奖、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金奖等奖项。在担任福州市艺术学校校长期间,培养了一大批闽...
查看更多
宋自武
2018.11.15
宋自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0年9月生,山东省曹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弦戏代表性传承人。1954年于山东省菏泽大弦戏剧团拜杨明学为师,学习大弦戏艺术,主攻黑、红脸及老生,兼武生、丑。声腔融合了山东调、濮阳调、滑县调及大罗戏等的基本特征,根据自身条件及大弦戏剧种的特征,采取多种节奏形式把握曲牌,使旋律、节奏简洁,唱腔丰富多变。演唱以大本嗓为主,二本嗓为辅,先吐字后喊腔,一句两腔。基本功扎实,表演细腻准确,大洪拳架式规范。授艺较早,自1962年任教于山东菏...
查看更多
冯宝泉
2018.11.15
冯宝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4年12月生,2016年3月去世,山东省郓城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子戏代表性传承人。1950年参加郓城县工农剧社(1959年更名为山东省柳子剧团),师承王全镇、侯敬福、王传明等艺人,系统学习了柳子戏唱腔和伴奏音乐。1959年随团调省,在剧团从事主笛伴奏、唱腔设计和作曲。笛风饱满、底气充足、手指灵活。不拘泥于传统,能博采众家之长,勇于创新,善于吸收时代元素进行创作,使作品既富有柳子戏的传统风韵,又不乏时代气息。代表作有《孙安动...
查看更多
1
1655
1656
1657
1658
1659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