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王利忠
2018.11.15
王利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3年生,河北徐水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狮舞(徐水狮舞)代表性传承人。王利忠1965年拜牛金玉为师学习舞狮,成为第六代传人。他在继承传统表演套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改革舞狮道具,创新舞狮技艺,使原先的舞狮动作由呆板笨拙变为灵活,使舞蹈更加易于表现狮子勇猛威武的形象。王利忠舞狮功底深厚,动作灵巧,将“狮子”的各种神态表演得生动逼真。他积极培养舞狮传人,为徐水狮舞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查看更多
罗德书
2018.11.15
罗德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9年生,四川泸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泸州雨坛彩龙)代表性传承人。罗德书14岁跟随父亲罗银坤学习舞龙技艺,在几十年的舞龙实践中,他掌握了玩宝、耍龙头及龙中各个部位的舞蹈技艺、完整的表演套路和经典的动作造型。他在雨坛彩龙的表演中主要是耍龙头。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龙舞表演,在他的引领下,将“龙”舞得气势如虹,形神兼备。他在多年的舞龙实践中吸收了杂技和外地龙舞技艺的精华,对雨坛彩龙的套路、技艺有所创新和发展。
查看更多
陈行国
2018.11.15
陈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1年生,浙江奉化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奉化布龙)代表性传承人。陈行国生于舞龙世家,从小接受父辈的艺术熏陶,并师从陈世雄、陈银康、范成茂等人。他17岁起参加村里的少年舞龙队,并执掌龙头。他不但继承了奉化布龙的优秀传统套路,还创新推出十余个新颖的造型动作和套路,使奉化布龙更具魅力。陈行国不但是舞龙高手,还是个能工巧匠,其制作的布龙道具形象逼真,色彩鲜艳,龙身轻巧,坚实耐用。多年来,陈行国一直致力于奉化布龙的传教,不但为当地一些...
查看更多
谈小明
2018.11.15
谈小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9年生,浙江湖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长兴百叶龙)代表性传承人。他师承长兴百叶龙的第六代传人王长根,于1967年开始学习扎龙、舞龙,1980年后开始舞龙头,并负责天平桥村百叶龙表演的一应事务。谈小明在原有动作基础上发展出游龙、滚龙、龙盘柱、腾龙、卧龙、睡龙、龙出水、龙吐须等动作。谈小明55岁时把舞龙头的重担交给儿子谈勇。20世纪末,谈小明在本村亲自培养的“百叶龙”队员达二十多人。2004年,长兴县成立了12个百叶龙艺术培训...
查看更多
黄锐胜
2018.11.15
黄锐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3年生,广东陆丰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汕尾滚地金龙)代表性传承人。黄锐胜自幼通过家族承传成为滚地金龙第十六代传人。他18岁正式参加“金龙武术队”,受到前辈的教导和器重,而后成为滚地金龙的舞龙头的艺人。他不断深入探索滚地金龙的表演艺术,从实践中提高表演水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革新创作,使龙舞表演更加连贯紧凑,起伏多变,神韵饱满。代表作品有:《双人舞龙》《金龙戏水》等。
查看更多
黄廷炎
2018.11.15
黄廷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1年生,重庆铜梁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11岁开始学艺,师从沈俊声、赵海涛等老艺人舞彩龙、打锣鼓,从1988年开始,他在继承传统龙舞技艺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些既有难度、又富有情节的龙舞套路,将川剧吹打乐、戏曲功架、武功把子等融入龙舞表演,使铜梁龙舞愈加精彩。1994年国家体委将龙舞列为体育竞技比赛项目之一,黄廷炎所创编的“大横8字花”“连环套”“飞龙追珠”“金龙抱柱”被认定为龙舞比赛的规定套路。黄...
查看更多
武新全
2018.11.15
武新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1年生,河北井陉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井陉拉花代表性传承人。武新全出身于拉花世家,祖父武庭是著名拉花艺人。他从八九岁开始向父亲武连喜学习拉花,掌握了拉花中各类角色的表演技法。他的舞姿健美舒展,动作收放自如、粗犷含蓄,充分体现出井陉拉花舞蹈幅度大、力度强、情绪深沉苍凉的艺术风格。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但丰富了舞蹈动作和场面变化,还改革了伴奏音乐,在不失传统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加快节奏,增加大小唢呐和大小鼓打击乐,加强音乐的厚度和色彩...
查看更多
李增恒
2018.11.15
李增恒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8年生,2008年去世,陕西绥德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陕北秧歌)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三级演员。李增恒12岁开始学跳秧歌,启蒙老师是闫文斌。他擅长表演陕北秧歌二人场子中的“包头”,男扮女装,扮相俊俏,舞姿婀娜,尤其是他做的“跌软腰”动作,堪称一绝;跑的“圆场步”轻盈、飘逸,被人们誉为“水上飘”,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妙龄少女天真可爱的形象。因他学艺时年方6岁,又排行老六,成名后“六六旦”就成了他的艺名。当地群众有“看了六六旦,三天不...
查看更多
鞠洪钧
2018.11.15
鞠洪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6年生,2008年去世,山东海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海阳大秧歌)代表性传承人。鞠洪钧十几岁开始学扭秧歌,师从秧歌老艺人鞠荣学演“乐大夫”一角。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自悟,博采众长,更撷取武术“螳螂门”的功架姿态,融汇到“乐大夫”舞蹈动作中,形成刚劲、沉稳、气度不凡的表演风格。他热衷海阳大秧歌的普及,传人无数。他的儿子鞠进东、兄弟鞠洪彬、侄子鞠卫波、孙女鞠丽萍等都得自他的亲传。1960年曾应海阳市文化馆聘请开办海阳大秧歌“乐...
查看更多
王发
2018.11.15
王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19年生,2007年去世,山东海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海阳大秧歌)代表性传承人。王发13岁师从当时的著名秧歌艺人闫述,学演女角王大娘。他悟性高,肯吃苦,加之多年演出、参悟、创新,形成了“拧、提、抻、翻”的动作特点,终于自成一派。他以自创的“大遮阳”“大闪腰”“燕打场”等舞蹈语汇,将“王大娘”塑造成一个风流泼辣、浪野妩媚的少妇形象,在当地独树一帜,人送艺名“扭断腰”。他的许多动作语汇,经专业舞蹈家提炼加工,编入艺术院校的民间...
查看更多
1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