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8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一   立夏 立夏
搜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印刷术
专题报道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从隋唐的雕版印刷开始,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后来传到欧洲,对全世界的文明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印刷术被称为“文明之母”。你知道我国古代的书是怎样印成的吗?雕版印刷和活字版印刷有什么不同?一千多年前我国就有12星座图?   “印”的本意表示向下按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印刷的“印”字。“印”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只大手按压一个跪着的人,最初表示按压的意思,是“抑”的初文,两个字在古代通用。   在造纸术广泛应用之前的...
查看更多
千奇百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专题报道
    近日,《每日邮报》刊登了一组世界上最奇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土耳其的“说书人”到阿卡俾格米人的和声歌曲,要评选“全世界最非比寻常的文化传统”,竞争者可不少。而其中一些文化传统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认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设立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这个名录中收录了281项文化遗产。   联合国每年都会允许各会员国政府提名一个新的文化项目供联合国审批。一批这方面的专家和一个叫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组织会对提...
查看更多
赫哲族伊玛堪“混搭”望奎皮影戏:两项世界“非遗”首次“珠联璧合”
其他新闻
  当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混搭”起望奎皮影戏,这两项世界“非遗”的首次结合试图让古老说唱艺术中的故事、人物“活过来”,这项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  1月30日下午,原创赫哲族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在哈尔滨首演。莫日根,即赫哲语中的“英雄”,西温莫日根是一个个脱胎于赫哲文化中的经典英雄人物形象,他在历经苦难战胜敌人后重建家园。  在这部皮影戏中,活灵活现的皮影人物演绎着古老赫哲英雄的故事,跌宕的情结中还穿插传统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新颖的...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制作的“最后守望人”——莫厌学
人物
  芦笙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最常用的一种乐器,在贵州各地的苗族村寨里,每逢节假日,苗族民众必定会举行芦笙会。因此,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象征,也是苗族民众的思想纽带和精神支柱。       贵州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芦笙制作已有400多年历史,该村80户人家中就有12户是芦笙制作专业户,年加工芦笙超万支,产值30余万元,被誉为“芦笙制作第一村”。       今年63岁的苗族汉子莫厌学,是排卡村一名拥有国家级非遗第一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称号的艺师...
查看更多
赫哲族鱼皮画活了
专题报道
  生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就地取材,把大马哈鱼皮通过剪、刻等手工方式,制作出精美的鱼皮画。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这项古老的技艺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和传承乏力的尴尬。自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带有赫哲先民“逐江河而生”的渔猎文化基因的古老技艺,一直在寻找破解传承窘境的出路。     哈尔滨工程大学用“一所学校”支持“一个非遗项目、一位传承人、一门课、一本书、一个团队、一个创业公司”的“哈工程模式”,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
查看更多
古人怎么“坐” 才叫“坐有坐相”
专题报道
唐代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的唐太宗盘腿而坐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已出现两种不同坐姿 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中的“连坐胡床”壁画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甚至连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要有“行为规范”,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以前,对于“怎么坐”讲究颇多。“蹲踞”、“箕踞”,或“安坐”、“正坐”、“跪坐”、“经坐”、“恭坐”、“肃坐”、“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双手垂坐……古人...
查看更多
“大家乌丙安”与“大家的乌丙安”
人物
      乌丙安(1929— ),蒙古族。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辽宁大学教授。著有《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民间信仰》、《神秘的萨满世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等专著。   得识乌丙安先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校内各种讲座中,屡被先生的渊博学识和幽默自如的表述所吸引。后考入先生门下,从习民俗学。硕士生三年的光阴...
查看更多
“新型城镇化”改造 应维护非遗承续的“文脉”不被切断
论坛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   所谓“文脉”,是指“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对非遗而言,“文脉”就是形成的渊源和发展的理路,就是保障非遗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传承和保护非遗,说到底,无非是...
查看更多
让非遗“活”起来——湖南非遗保护现状探析
专题报道
     2014年底,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南有19个项目入选,数目排全国第六位。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这称呼太雅,可其实它们都渗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如果你到湘西看一场傩戏,这可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如果你穿一件有湘绣元素的衣服,湘绣制作技艺同样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果你去吃一碗杨裕兴面条,其制作技艺也是省级非遗项目。   保护非遗,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世界行动,因为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非凡。   可...
查看更多
“非遗”走出去的路径选择与建议
论坛
    【核心提示】“非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实现走出去战略,需要从五千年的沉淀中站立起来,这不仅考验着我们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的智慧,也考验着我们面对世人、面向未来的魄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间文化凝结出的最亮丽、最精彩、最生动的“宝贝”,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在过去10年里,对“非遗”的保护证明,以保持“非遗”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性保护方式是卓有成效...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