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瓦努阿图沙画
2013.12.10
瓦努阿图沙画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瓦努阿图群岛地处太平洋南端,位于悉尼东北2000公里处。这里还成功地保存着一种复杂而独特的传统:在沙子上作画。这种“书写”不仅是当地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还具备多种功能:仪式、冥想和交流。沙画由训练有素的专家直接在地面、沙土、火山灰或是粘土上作画。画家用一根手指画出一条线,不断延展,形成各种优美的、经常是对称的几何图形。以这种丰富而充满活力的图像来表意,已成为一种传统交流方式,使居住在瓦努阿图中部和北部岛屿的约80个语言群体之间可以沟通。它又是用来记录和...
查看更多
巴亥瑞康卡乌的圆圈桑巴舞
2013.12.10
巴亥瑞康卡乌的圆圈桑巴舞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圆圈桑巴舞,是巴西诸多桑巴舞中的一种,意为将音乐、舞蹈、编舞、诗歌和节日活动融为一体的桑巴舞。它最早出现在巴亥州的瑞康卡乌地区,起源于当地非洲奴隶的舞蹈和文化习俗。而后,葡萄牙文化的因素,如语言、诗歌的特殊形式、乐器等,融入进来并改变了节奏和编舞。圆圈桑巴舞被认为是弱势族群身份与自由的象征。虽然外来影响不少,圆圈桑巴舞基本保持了非裔巴西人的音乐形态,并成为这一地区流行文化的见证。 所有参与者围成圆圈,是圆圈桑巴的主要特点之一。很多场合都有这种桑巴表演...
查看更多
美达说书艺术
2013.12.10
美达说书艺术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美达是一种土耳其传统史诗的演唱形式,由一位演员独自表演。说书人被称为美达。这一说唱形式是居住在中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于六世纪前后,西迁之前创立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又由于亚洲、高加索和中东各族人民之间在这块广大地域里的互相影响,产生了多种类似的形式。美达这种十分珍贵的口传文学不仅在奥托曼王朝统治下的土耳其语地区幸存下来,而且仍在土耳其以及上述地区流行。 美达的作用不仅是娱乐,而且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在商队驿站、集市、酒馆、清真寺和教堂里,都能听到这...
查看更多
德拉迈茨的鼓乐面具舞
2013.12.10
德拉迈茨的鼓乐面具舞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著名的南卓尔叩灵(Namdroel Choeling)寺院所在的德拉迈茨村,位于东不丹的蒙戈尔区。每年不丹历的五月和十月,德拉迈茨有两次大的节庆活动,纪念佛教领袖帕马萨哈瓦(Padmasambhava)。其时,德拉迈茨村的村民,以及附近村庄和地区的人都聚集于此,从德拉迈茨舞者那里获得祝福。 节日中最重要的舞蹈Drametse gacham,一种宗教面具舞,出现于16世纪,至今仍然表演。持续三天的节日何时开始依宗教历法而定。分发彩线标志着节庆的开始,彩...
查看更多
拉卡拉卡——汤加舞蹈说唱
2013.12.10
拉卡拉卡——汤加舞蹈说唱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汤加群岛位于南太平洋,距东南方的新西兰约2000公里。汤加王国于1970年独立,此前被称为“友好岛屿”,是本地区唯一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拉卡拉卡” 通常被视为汤加的国家舞蹈,它实际上是舞蹈、讲演、声乐和复调音乐、作曲、当地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混合体。这一文化表现形式生机勃勃,在王国的所有族群中流行。遇有重要庆典活动,如国王加冕典礼或庆祝宪法周年等,“拉卡拉卡”是一台重头戏。 “拉卡拉卡”在汤加语中的意思是“快速而又谨慎的舞步”,源自一种被称之为“米娄弗拉...
查看更多
博逊地区的文化空间
2013.12.10
博逊地区的文化空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博逊,现有居民82000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定居地之一。该地区位于从小亚细亚至印度的通道上,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文化和诸多宗教遗迹,如拜火教、佛教和八世纪时传入的伊斯兰教以及前伊斯兰信仰,如萨满教和图腾崇拜。很多传统仪式仍存在着,如在春节除夕,用食物作为播种仪式的供品。祈雨仪式由拜火教演变而来,方式是制作一个木偶,再把它浸入水中。家庭习俗也流传下来,如新生儿出生40天后,用火和灰烬驱除鬼魅,继而给婴儿行割礼,此时伴有斗羊和其他游戏。此外还有婚礼、葬礼及...
查看更多
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
2013.12.10
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塞梅斯基是俄罗斯一个古老的信徒群体,居住在偏远的特兰斯贝卡地区。他们在俄罗斯形成了由宗教信仰结合起来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要素和群体意识。塞梅斯基意为“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人”,是一批“老信徒”,忠实信奉17世纪前的东正教。他们有着一部饱受压迫、迫害和流亡的历史。17世纪东正教分裂后,他们先是受到了正统教会,继而是苏联政权的冲击。女皇卡捷林娜二世统治时期他们被安置到西伯利亚,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保存着原地域的文化和旧俄罗斯的生活方式。他们使用的...
查看更多
伊夫高族群的哈德哈德圣歌
2013.12.10
伊夫高族群的哈德哈德圣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伊夫高是一个以开梯田种水稻而著称的族群。他们在播种和收获季节以及守丧仪式上,都要咏诵哈德哈德圣歌。圣歌可能在7世纪之前已经存在,有200多个故事,每个故事含40个篇章,全部吟诵需要3至4天。由于伊夫高人是母系氏族文化,妻子通常在圣歌中担任主角,其兄弟的地位在丈夫之上,所以哈德哈德具有人类学价值。圣歌的叙事语言充满形象词组和重复句,多用象征、明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所以很难用文字记录。诗人在族群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既是历史学家又是神甫,咏诵者多为上年纪...
查看更多
马头琴传统音乐
2013.12.10
马头琴传统音乐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马头琴蒙语称作“莫林库”,是一种饰以马头的二弦琴。七个多世纪以来,这种乐器在蒙古游牧民族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据文字记载,琴柄上装饰着马头的弦乐器在13—14世纪的蒙古帝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马头琴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器乐功能,它是庆典仪式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头琴的奇特设计与蒙古民族对马的崇拜紧密相连。马头琴琴箱中空,梯形,长柄无箍,顶端饰以雕刻的马头,马头下方两侧各插一根弦轴,状如马耳。琴箱上面通常覆盖着兽皮,琴弦和弓弦均用马鬃做成...
查看更多
土著亡灵节
2013.12.10
土著亡灵节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墨西哥的土著居民为纪念去世的亲人与至爱,每年十月末到十一月初举办亡灵节,此时亡灵短暂地返回人间,也是墨西哥最重要的农作物玉米成熟的季节。 家人将花瓣、蜡烛和供品放在从墓地通往家里的路上,以方便死者灵魂回归的旅程。墓地和家庭祭坛装点着各种手工艺品、鲜花,及纸人,摆放着精心烹制的死者喜爱的菜肴。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得非常精细,因为老百姓相信,根据祭祀办得是否认真,死者会给家人带来繁荣(如玉米丰收),也可能带来不幸(疾病、事故、经济困难等)。死者按照死亡原因...
查看更多
1
2151
2152
2153
2154
2155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