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鸠提耶耽梵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克拉拉帮的梵剧——鸠提耶耽代表了印度最古老的鲜活戏剧传统。该剧一般都在印度教神庙中的库坦巴拉姆演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鸠提耶耽梵剧,是梵文古典主义与地方传统紧密结合的唯一例证。所谓地方传统,主要是马拉亚拉姆方言的喜剧和客拉拉喜剧。面部的表情(尤其是眼睛)、动作和姿态组成极为精确规范的舞蹈语汇。  最初,因为演出的神圣性质,观众面受到限制,后采才逐步开放。然而演员的角色仍保留着神性,演出前要举行净礼仪式,整个演出过程中,舞台油灯长明不熄,象征神明在场...
查看更多
格鲁吉亚复调演唱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民间歌曲在格鲁吉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格鲁吉亚这个语言和文化长期受到侵略者压抑的国家里,以格鲁吉亚语演唱复调音乐是长期的传统。  格鲁吉亚复调音乐共有三种:复合复调,在斯瓦耐提流行;低音伴奏的复调对话,在格鲁吉亚东部流行;对照复调有三个即兴演唱部分,在格鲁吉亚的西部流行。属于复合复调的查克路罗歌,通常在宴会和节日餐桌边演唱,它的特征是使用暗喻并包含真假嗓音的演唱和男歌手用假嗓表演的公鸡报晓声。在宴会上演唱节庆歌曲(如长寿歌)是与葡萄祭仪相联系的传统...
查看更多
巴拉文化空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曼丁格(Mandingue)族群分散在原古代马里帝国的领土上。自13世纪该帝国建立后,“索索•巴拉”就被视为曼丁格人民自由和团结的象征。“索索•巴拉” 流行的文化地域和多卡拉家族的领地是重叠的,这个家族住在几内亚的尼亚加索拉村。“索索•巴拉”是一种神圣乐器,是一种西非木琴,长1.24米,由20个长度不等的小薄片组成,每片下面有一个共鸣器。多卡拉家族的族长就是这种打击乐器“索索•巴拉”的守护人,也只有他才可以在某些场合,如穆斯林新年或某些葬礼上演奏“索索...
查看更多
基努文化空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离爱沙尼亚海岸不远的波罗的海的基努和曼尼贾等小岛上,居住着一个600人的群体。数世纪以来,岛上的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和农业传统被保存了下来,应主要归功于岛上的女性人口。在这座小岛上有居民以来,基努岛民一直保存着这样的习俗:男人们都出海去捕海豹和捕鱼,女人们则留在岛上种地和料理家务。由于丈夫、儿子和兄弟们长期出海,基努的妇女们便成了基努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基努文化传统体现在大量的歌曲、游戏、舞蹈、结婚庆典和手工艺制品上,以口授的 形式世代相传。  歌唱是...
查看更多
埃尔切神秘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埃尔切神秘剧是一种祝圣音乐剧,内容包括圣母的死亡、升天和加冕。自15世纪中叶以来,在罗马教皇的特许下,该剧从未间断过在埃尔切圣•玛丽亚大教堂的演出。因此,它是中世纪欧洲宗教剧的一个鲜活的证明,也是在拜占庭习俗影响下,虔信圣母的中世纪文化的例证。该剧把圣母玛利亚升天搬上了舞台,完全用演唱形式。全剧包括圣母死亡和加冕两幕,于8月14日和15日演出。剧本(收藏在1625年的剧本汇编中)用巴伦西亚方言写成,中间穿插若干段拉丁文。一些歌曲明显源自中世纪的抒情曲调...
查看更多
黑拉里亚史诗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部长篇口头流传的诗歌,又称黑拉里亚史诗。它讲述的是贝都因人巴尼•黑拉勒(Bani Hilal)部落,在公元10世纪从阿拉伯半岛移民至北非的传奇故事。这个传奇式的部落曾统治了北非中部的大片领土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后来被摩洛哥人消灭了。  从中世纪到19世纪,阿拉伯的民间文化中出现了12部口头传唱的史诗,其中只有黑拉里亚史诗以其完整的音乐形式流传了下来。而且,这种曾经在中东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到今天只存在于埃及这一个国家了。  14世纪以来,史...
查看更多
奥连特兄弟会的法国鼓乐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种称为法国鼓乐的欢快的歌舞鼓乐艺术,体现了与古巴奥连特省的非洲海地文化的最久远和最明显的联系。  这种音乐是18世纪法国传统舞蹈与西非达荷美地区音乐融合的结果。18世纪90年代海地发生骚乱,海地的奴隶被转运到古巴的东部,他们将鼓乐也带到了古巴。这一文化传统的最初文字记载,是19世纪初期在距圣地亚哥和关塔那摩城不远的咖啡种植园里发现的。1886年古巴废除奴隶制之后,解放了的奴隶跑到城里寻找工作,这样,在古巴东部几个城镇中便形成了一些法国鼓乐团体。  这...
查看更多
梅拉镇孔果圣灵兄弟会文化空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梅拉镇孔果圣灵兄弟会所举办的音乐舞蹈和民间节庆颇具特色。每逢宗教节日和社区成员的葬礼,兄弟会都要开展活动。兄弟会主要成员是一些乐手,他们演奏一种名叫“孔果”的乐器,主要在节日里表演。这种据称源自“圣灵”的乐器,其实是一种用双手击打的鼓。兄弟会由非洲奴隶和混血儿创建于16世纪,今天已不分性别和出身向所有的人开放。由于这些历史原因,兄弟会成为该族群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圣灵节来临时,彭特科特岛上居民在“孔果”乐器的伴奏下进行祈祷,并跳舞歌唱,还要组成手...
查看更多
韩国清唱板索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板索里是朝鲜有着丰富传统的舞台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音乐唱述由一位歌手用鼓伴奏演出。作为深受欢迎的传统艺术,其演唱的表现力,程式化的语言,剧目中的叙事以及模仿动作,使它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于一身。在长达八小时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男性或女性)按照朝鲜农村方言和渊博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剧本,进行即兴的演唱。  朝鲜文“板”的意思是“众人聚集之所”,“索里”的意思是“歌曲”。“板索里”起源于17世纪的朝鲜西南部,可能是萨满说唱的一种新的形式。直至19世纪末...
查看更多
塔格巴纳的横吹喇叭音乐及文化空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格玻夫”(Gbofe)主要流行在塔格巴纳族群的阿封卡哈村庄。“格玻夫”既指横吹的喇叭,也指音乐、舞蹈、歌曲的表演整体。“格玻夫”喇叭制作材料是树根外护一层牛皮。6个不同的月牙形喇叭(50-70cm)同时吹奏,产生的音阶有如塔格巴纳语中的词汇,这些词汇又被妇女合唱班用歌声“翻译”出来。喇叭吹奏的音乐和歌手要有打击乐伴奏,这样才能表现节奏,形成“格玻夫”的音乐结构。“格玻夫”艺术通常用于传统的仪式和传统庆典上,根据不同的场合,传达不同的内容,诸如感恩道谢...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