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宫廷宗庙祭祀礼乐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宗庙是朝鲜王朝供奉祖先的王家礼教祠堂。它位于汉城,是进行集歌舞礼乐于一体的祭祀仪式的地方。现在这种仪式于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王室后裔组织祭祖活动。  这种独一无二的礼教祭祀活动,于中国也已不复存在,却出自中国经典古训中的敬祖孝宗思想:在祖先灵魂安息的处所,为之祈求永恒平安。现在的祭祀形式仍沿用15世纪的典籍所记载的程序:主祭身穿礼服,头戴王冠以代表国王,其余等众则着冠冕,捧着盛有食物和奠酒的祭器上供。音乐(锣、钟、弦乐器、长笛)和舞蹈(64位舞...
查看更多
巴兰基亚狂欢节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哥伦比亚的巴兰基亚是一个拥有十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的城市。它位于加勒比海岸和全国最大的河流——马格达莱纳河的河口,虽然在1813年才立为市级行政单位,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19世纪和20世纪都是哥伦比亚第一经济中心。因此其他城市和村落的居民也被吸引而来,他们也有自己鲜明和悠久的地方传统。巴兰基亚市的商城特点,使它的居民可以接触新潮流和新思想。况且,当时该城并没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使它非常容易与移民带来的文化相融合,成为本土、非洲和欧洲文化遗产的大熔炉...
查看更多
中非阿卡俾格米人的口头传统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阿卡俾格米居民生活在中非共和国的西南部。他们的音乐传统完全不同于周边民族,并且区别于非洲大陆上任何地方的音乐。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四声部的复调音乐。尤其不同凡响的是,所有阿卡人,都通晓这种声乐技巧。  音乐和舞蹈向来都与阿卡居民的社会文化活动密不可分。具体地说,它们是阿卡地区各种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种与狩猎、集会、新营地落成、葬礼等有关的仪式或活动都少不了这种艺术。  与记谱的复调音乐不同,阿卡俾格米人表演的这种复调声乐允许演唱者即兴发挥。他们创造了十...
查看更多
柬埔寨皇家舞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柬埔寨皇家舞剧,也叫高棉古典舞,与高棉宫廷紧密相连,已经有1000多年的渊源。这种舞蹈以其优雅的手势和色彩艳丽的服饰而著称。在王室的各种庆典和仪式上,诸如加冕礼、婚礼、葬礼或是高棉人的节日等等,都有这种舞蹈表演。这一侥幸逃脱了20世纪70年代的浩劫的艺术,一直受到世界各地的柬埔寨人的珍视。  据传说,这种舞蹈的历史和高棉人民的历史一样久远。舞蹈的雕像,早在9世纪就出现在吴哥窟的一些著名庙宇里。长久以来,这种舞蹈具有一种神圣的象征性作用,它体现着高雅、崇...
查看更多
瓦雅皮人的口头和图画表达形式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亚马逊河北部,居住着一群说图皮•瓜拉尼语的瓦雅皮居民,现在大约有580人,他们居住在巴西东北部阿马帕州的瓦雅皮保护区,分布在40个小村庄里。  远古以来,瓦雅皮居民就用植物颜料在身体和各种物体上画出几何图形。随着世纪推移,他们逐渐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把图画和口头表达混合兼用,以反映他们独特的世界观,并传承他们关于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  这种特殊的绘画艺术叫“库西瓦”,使用从亚马逊胭脂树提炼出来的黄红色颜料和芬芳树脂绘制美丽图案。“库西瓦”需...
查看更多
奥鲁罗狂欢节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奥鲁罗位于玻利维亚西部山区,海拔3700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这里曾是一个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地点。1606年,西班牙人重建奥鲁罗,它依旧是乌鲁人的一块圣土,有些乌鲁人长途跋涉,来此参加典礼,每逢“伊托”大节,更是如此。到了17世纪,西班牙人加以禁止,但它在基督教礼拜仪式的遮掩下照样持续不断。乌鲁人把安第斯神祗藏在基督教圣徒的画像底下,于是安第斯诸神变成了基督圣徒。 “伊托”节披上了基督教仪式的外衣,每年借用2月2日圣烛节的这一天开展庆祝活动。传统的...
查看更多
安第斯卡拉瓦亚世界观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卡拉瓦亚民族分布在拉巴斯北部的包提斯塔•萨维德拉山区,其历史可追溯至印加文化之前。和安第斯文化的许多方面一样,他们的习俗和价值观,随着西班牙人到来之前的原始宗教与基督教的融合,也在不断演变。  “卡拉瓦亚”一词的意思是“医生之国度”或“来自神圣医药国度之草药医 生”。卡拉瓦亚人的主要活动便是运用祖传医术行医,而这一祖传医术又与各种祭祀庆典连在一起,构成当地经济的基石。卡拉瓦亚文化中的安第斯宇宙信仰形式,是由神话、宗教仪式、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等组成的相...
查看更多
热莱德口头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个多世纪以来,每年收获季节以后,或遇有重要活动,干旱或流行病发生时,约鲁巴•纳戈族和部分马希族、丰族人都要跳舞或举行传统典礼活动。这种演出以其雕刻面具而别开生面,演员戴着它,唱着约鲁巴语的歌曲,叙述约鲁巴•纳戈民族的历史和传奇神话故事。演出前有大量的工艺准备工作:雕塑面具和制作服装。整个族群分成男女两组,各由一名男女领队负责(由妇女负责面具制作的群体,只此一家)。仪式通常是在半夜开始,舞蹈者在附近房屋做准备,穿上服装后在广场上演出。歌手首先出场,由一...
查看更多
加利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加利弗那是由加勒比土著与祖籍非洲的族群杂居混和而形成的文化群体,他们于1797年被迫离开圣文森特岛,逃亡到中美洲的大西洋沿岸,现散居在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和伯利兹等地。加利弗那语属于阿拉瓦人语系,历经数百年的迫害和语言上的霸权,而存活下来。这种语言内涵丰富的故事,起初在守夜或群众集会上讲述故事时使用。今天,这一语言用得越来越少,讲故事的艺术也濒临失传。加利弗那语言与歌舞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音乐的旋律融合了非洲和美洲印第安的元素,歌词则成为加利弗...
查看更多
杏木双簧管音乐(嘟嘟克及其音乐)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杏木双簧管(duduk)是亚美尼亚的管乐器,由杏木制成,有一至两个叶簧片,音色柔和,带有些许鼻音。杏木双簧管或称杏木管,属气鸣乐器,包括阿塞拜疆和伊朗的“巴拉班”(balaban),以及常见于格鲁吉亚的双簧管和土耳其的“奈”(ney)。柔软的木质是雕制乐器主体部分的理想材质。簧片(称为“ghamish”或”vegheg”)则由生长于阿拉克斯(Alax)河边的一种本地植物制成。  亚美尼亚的杏木双簧管音乐可以追溯到亚美尼亚泰格兰大帝时代(公元前95年-5...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