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9   星期四   农历五月初三   
搜索
博逊地区的文化空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博逊,现有居民82000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定居地之一。该地区位于从小亚细亚至印度的通道上,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文化和诸多宗教遗迹,如拜火教、佛教和八世纪时传入的伊斯兰教以及前伊斯兰信仰,如萨满教和图腾崇拜。很多传统仪式仍存在着,如在春节除夕,用食物作为播种仪式的供品。祈雨仪式由拜火教演变而来,方式是制作一个木偶,再把它浸入水中。家庭习俗也流传下来,如新生儿出生40天后,用火和灰烬驱除鬼魅,继而给婴儿行割礼,此时伴有斗羊和其他游戏。此外还有婚礼、葬礼及...
查看更多
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塞梅斯基是俄罗斯一个古老的信徒群体,居住在偏远的特兰斯贝卡地区。他们在俄罗斯形成了由宗教信仰结合起来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要素和群体意识。塞梅斯基意为“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人”,是一批“老信徒”,忠实信奉17世纪前的东正教。他们有着一部饱受压迫、迫害和流亡的历史。17世纪东正教分裂后,他们先是受到了正统教会,继而是苏联政权的冲击。女皇卡捷林娜二世统治时期他们被安置到西伯利亚,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保存着原地域的文化和旧俄罗斯的生活方式。他们使用的...
查看更多
伊夫高族群的哈德哈德圣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伊夫高是一个以开梯田种水稻而著称的族群。他们在播种和收获季节以及守丧仪式上,都要咏诵哈德哈德圣歌。圣歌可能在7世纪之前已经存在,有200多个故事,每个故事含40个篇章,全部吟诵需要3至4天。由于伊夫高人是母系氏族文化,妻子通常在圣歌中担任主角,其兄弟的地位在丈夫之上,所以哈德哈德具有人类学价值。圣歌的叙事语言充满形象词组和重复句,多用象征、明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所以很难用文字记录。诗人在族群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既是历史学家又是神甫,咏诵者多为上年纪...
查看更多
马头琴传统音乐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马头琴蒙语称作“莫林库”,是一种饰以马头的二弦琴。七个多世纪以来,这种乐器在蒙古游牧民族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据文字记载,琴柄上装饰着马头的弦乐器在13—14世纪的蒙古帝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马头琴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器乐功能,它是庆典仪式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头琴的奇特设计与蒙古民族对马的崇拜紧密相连。马头琴琴箱中空,梯形,长柄无箍,顶端饰以雕刻的马头,马头下方两侧各插一根弦轴,状如马耳。琴箱上面通常覆盖着兽皮,琴弦和弓弦均用马鬃做成...
查看更多
土著亡灵节
2013.12.10
土著亡灵节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墨西哥的土著居民为纪念去世的亲人与至爱,每年十月末到十一月初举办亡灵节,此时亡灵短暂地返回人间,也是墨西哥最重要的农作物玉米成熟的季节。  家人将花瓣、蜡烛和供品放在从墓地通往家里的路上,以方便死者灵魂回归的旅程。墓地和家庭祭坛装点着各种手工艺品、鲜花,及纸人,摆放着精心烹制的死者喜爱的菜肴。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得非常精细,因为老百姓相信,根据祭祀办得是否认真,死者会给家人带来繁荣(如玉米丰收),也可能带来不幸(疾病、事故、经济困难等)。死者按照死亡原因...
查看更多
埃尔弗纳广场的文化空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吉马• 埃尔弗纳广场位于马拉喀什市老城入口处。该广场自1l世纪马拉喀什建成之初,即成为该城的标志之一。当地人和远来的游客都被这个文化和民族交汇点所吸引,蜂拥而至。广场上生意火红,娱乐兴盛,直至午夜。演出包括讲故事、音乐演奏、舞蹈、耍蛇、吞玻璃或动物表演。同时还有各种服务项目,如算命、占星、牙医、传统草药、天然染料文身,以及水果摊、运水和租借灯笼等。吉马•埃尔弗纳广场的世界性还体现在语言上,摩洛哥和欧洲的方言混合到一起。古老的传统是故事及其讲述吸引观众的...
查看更多
扎菲曼尼里的木雕工艺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扎菲曼尼里人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东南部菲亚纳兰查省方圆700平方公里的山区中。一种独特的木雕文化曾经在该岛广为流传,并在扎菲曼尼里族群中传承。在18世纪,这个族群为躲避森林采伐而逃到这个偏僻的山林。今天,约有25000扎菲曼尼里人生活在100多个山区村落里。  在数代人之后,扎菲曼尼里的护林人、木匠和手艺人在木工方面积累了一套实用知识和技巧。这种复杂的传统手艺,体现了木材这一自然资源在生活中的珍贵价值。扎菲曼尼里居民的建筑和日常用品都体现了他们深谙森林的开...
查看更多
立陶宛十字架雕刻及其象征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制作十字架,在立陶宛已是风行全国的文化传统,它不仅是十字架和祭坛的制造,还包括十字架的圣化仪式和与之相连的仪式。由橡木雕成的十字架与天主教的仪式是联系在一起的,也与庆贺丰收和其他古代节庆活动密不可分。这些活动形成一种有400多年历史的文化,根植于基督教产生之前的异教传统之中。然而一旦十字架被牧师圣化,它即被赋予了不可分割的神圣意义。  19世纪立陶宛并入俄罗斯(东正教)帝国,在这个时期以至后来苏联政权的统治下,这些十字架成为了立陶宛民族和宗教的独特象征...
查看更多
游吟歌师歌曲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游吟歌师(“baul”一词源自梵语“batul”,意为“神灵附体者”)是居住在孟加拉国和印度的西孟加拉的神秘的游吟歌手。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这种歌唱活跃的鼎盛时期,现在再次流行于孟加拉农村。他们的音乐和生活方式对孟加拉文化影响深刻,特别是极大地影响了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的创作。  游吟歌师居住在临近村落的地方,或在村落间游荡。他们靠卖唱为生,歌唱时,用一种独弦琴(ektara)和一种叫做“杜布基”(dubki)的鼓伴奏...
查看更多
吉尔吉斯史诗弹唱阿肯艺术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亚天山山脉的核心地带,有着恢宏的自然景观和古老的游牧传统。史诗吟唱是吉尔吉斯游牧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几个世纪以来,经过艺人的口传心授,一直保留至今。史诗吟唱是一门把歌唱、表演、即兴发挥和作曲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这种表演一般是在宗教节日、私人喜庆、节令典礼或国家节日期间举行。这一传统在当今吉尔吉斯斯坦的北部和南部最为活跃。  吉尔吉斯史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蕴含的哲学思想,它又是一部有着社会、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口传百...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