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28 星期三 农历五月初二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991)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35)
清单
(12138)
资源
(3145)
学术
(2361)
百科
(148)
其他
(1294)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伊拉克木卡姆
2013.12.10
伊拉克木卡姆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木卡姆被普遍认为是伊拉克主要的传统“古典”音乐。其曲目众多,乐器富有特色,有一套为专业歌手和乐手设计的独特表演程式。此外,这一民间音乐还是一个资料库,为该地区的音乐历史,以及几个世纪以来各种阿拉伯音乐之间的互相影响,提供了信息。 伊拉克古老的木卡姆在结构和配器方面和伊朗、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的传统音乐形式有着亲缘关系。伊拉克木卡姆是众多音乐种类和旋律模式的组合,包括即兴唱段。这种即兴演唱有时要求正规伴奏,最后唱段与音乐融为一体,组成一种和谐而又复杂...
查看更多
吠陀圣歌传统
2013.12.10
吠陀圣歌传统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吠陀经包含数量众多的梵语诗歌、哲学对话、神话以及宗教咒语,是由3500 年前雅利安人在印度创作和发展的。吠陀经被印度人奉为他们知识的至高无上的源泉和神圣宗教的基础,是至今尚存的最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吠陀一词来自梵语,意思是“知识”。吠陀遗产以吠陀经的形式汇编了大量的经文和经文注释,尽管经文通常都是以口头形式流传下来,但是人们还是称之为经“书”。吠陀经一共有四套,其中的《利格经》(Rig Veda)是一套圣歌选;《萨马经》(Sama Veda)是...
查看更多
鸠提耶耽梵剧
2013.12.10
鸠提耶耽梵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克拉拉帮的梵剧——鸠提耶耽代表了印度最古老的鲜活戏剧传统。该剧一般都在印度教神庙中的库坦巴拉姆演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鸠提耶耽梵剧,是梵文古典主义与地方传统紧密结合的唯一例证。所谓地方传统,主要是马拉亚拉姆方言的喜剧和客拉拉喜剧。面部的表情(尤其是眼睛)、动作和姿态组成极为精确规范的舞蹈语汇。 最初,因为演出的神圣性质,观众面受到限制,后采才逐步开放。然而演员的角色仍保留着神性,演出前要举行净礼仪式,整个演出过程中,舞台油灯长明不熄,象征神明在场...
查看更多
格鲁吉亚复调演唱
2013.12.10
格鲁吉亚复调演唱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民间歌曲在格鲁吉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格鲁吉亚这个语言和文化长期受到侵略者压抑的国家里,以格鲁吉亚语演唱复调音乐是长期的传统。 格鲁吉亚复调音乐共有三种:复合复调,在斯瓦耐提流行;低音伴奏的复调对话,在格鲁吉亚东部流行;对照复调有三个即兴演唱部分,在格鲁吉亚的西部流行。属于复合复调的查克路罗歌,通常在宴会和节日餐桌边演唱,它的特征是使用暗喻并包含真假嗓音的演唱和男歌手用假嗓表演的公鸡报晓声。在宴会上演唱节庆歌曲(如长寿歌)是与葡萄祭仪相联系的传统...
查看更多
巴拉文化空间
2013.12.10
巴拉文化空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曼丁格(Mandingue)族群分散在原古代马里帝国的领土上。自13世纪该帝国建立后,“索索•巴拉”就被视为曼丁格人民自由和团结的象征。“索索•巴拉” 流行的文化地域和多卡拉家族的领地是重叠的,这个家族住在几内亚的尼亚加索拉村。“索索•巴拉”是一种神圣乐器,是一种西非木琴,长1.24米,由20个长度不等的小薄片组成,每片下面有一个共鸣器。多卡拉家族的族长就是这种打击乐器“索索•巴拉”的守护人,也只有他才可以在某些场合,如穆斯林新年或某些葬礼上演奏“索索...
查看更多
基努文化空间
2013.12.10
基努文化空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离爱沙尼亚海岸不远的波罗的海的基努和曼尼贾等小岛上,居住着一个600人的群体。数世纪以来,岛上的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和农业传统被保存了下来,应主要归功于岛上的女性人口。在这座小岛上有居民以来,基努岛民一直保存着这样的习俗:男人们都出海去捕海豹和捕鱼,女人们则留在岛上种地和料理家务。由于丈夫、儿子和兄弟们长期出海,基努的妇女们便成了基努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基努文化传统体现在大量的歌曲、游戏、舞蹈、结婚庆典和手工艺制品上,以口授的 形式世代相传。 歌唱是...
查看更多
埃尔切神秘剧
2013.12.10
埃尔切神秘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埃尔切神秘剧是一种祝圣音乐剧,内容包括圣母的死亡、升天和加冕。自15世纪中叶以来,在罗马教皇的特许下,该剧从未间断过在埃尔切圣•玛丽亚大教堂的演出。因此,它是中世纪欧洲宗教剧的一个鲜活的证明,也是在拜占庭习俗影响下,虔信圣母的中世纪文化的例证。该剧把圣母玛利亚升天搬上了舞台,完全用演唱形式。全剧包括圣母死亡和加冕两幕,于8月14日和15日演出。剧本(收藏在1625年的剧本汇编中)用巴伦西亚方言写成,中间穿插若干段拉丁文。一些歌曲明显源自中世纪的抒情曲调...
查看更多
黑拉里亚史诗
2013.12.10
黑拉里亚史诗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部长篇口头流传的诗歌,又称黑拉里亚史诗。它讲述的是贝都因人巴尼•黑拉勒(Bani Hilal)部落,在公元10世纪从阿拉伯半岛移民至北非的传奇故事。这个传奇式的部落曾统治了北非中部的大片领土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后来被摩洛哥人消灭了。 从中世纪到19世纪,阿拉伯的民间文化中出现了12部口头传唱的史诗,其中只有黑拉里亚史诗以其完整的音乐形式流传了下来。而且,这种曾经在中东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到今天只存在于埃及这一个国家了。 14世纪以来,史...
查看更多
奥连特兄弟会的法国鼓乐
2013.12.10
奥连特兄弟会的法国鼓乐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种称为法国鼓乐的欢快的歌舞鼓乐艺术,体现了与古巴奥连特省的非洲海地文化的最久远和最明显的联系。 这种音乐是18世纪法国传统舞蹈与西非达荷美地区音乐融合的结果。18世纪90年代海地发生骚乱,海地的奴隶被转运到古巴的东部,他们将鼓乐也带到了古巴。这一文化传统的最初文字记载,是19世纪初期在距圣地亚哥和关塔那摩城不远的咖啡种植园里发现的。1886年古巴废除奴隶制之后,解放了的奴隶跑到城里寻找工作,这样,在古巴东部几个城镇中便形成了一些法国鼓乐团体。 这...
查看更多
梅拉镇孔果圣灵兄弟会文化空间
2013.12.10
梅拉镇孔果圣灵兄弟会文化空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梅拉镇孔果圣灵兄弟会所举办的音乐舞蹈和民间节庆颇具特色。每逢宗教节日和社区成员的葬礼,兄弟会都要开展活动。兄弟会主要成员是一些乐手,他们演奏一种名叫“孔果”的乐器,主要在节日里表演。这种据称源自“圣灵”的乐器,其实是一种用双手击打的鼓。兄弟会由非洲奴隶和混血儿创建于16世纪,今天已不分性别和出身向所有的人开放。由于这些历史原因,兄弟会成为该族群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圣灵节来临时,彭特科特岛上居民在“孔果”乐器的伴奏下进行祈祷,并跳舞歌唱,还要组成手...
查看更多
1
2175
2176
2177
2178
2179
310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