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给文化遗产添油加醋不是"推广"而是"毁灭"
2011.07.14
给文化遗产添油加醋不是"推广"而是"毁灭"
论坛
给文化遗产添油加醋不是"推广"而是"毁灭" 目前正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中,在贵州专场“侗歌声声”演出时,据贵州省某位主管领导介绍,在做好各项保护措施的同时,该省还拟举办全国范围的“侗歌大赛”,让其他民族也来唱侗歌。 侗族大歌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合唱技艺、文化内涵举世公认。侗歌当然好听,但侗歌首先是侗族人的侗歌,据侗歌的国家级传承人吴品仙介绍,周围“能唱的...
查看更多
谁是“非遗”保护主体?
2011.07.14
谁是“非遗”保护主体?
论坛
谁是“非遗”保护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发于民间、存活于民间、千百年来传承于民间,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当其濒危之后,谁是其保护主体?却是目前从理论到实践需要澄清的问题。 广大民众的民间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大民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鱼水关系。广大民众是“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鱼”。鱼只有置身于水中,才能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扎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才能得到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因为它原本就生发于此...
查看更多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2011.07.14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论坛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时下盛行一种观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要维护其原生态,而不可使其创新变化。这种愿望固然可嘉,问题在于有无固定不变的原生态?本文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产生、传承的环境着眼,论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变化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存在于特定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并随之演化而被传承或绝灭。许多非遗的濒危和灭绝,要么由于其不适应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要么由于其赖以存活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巨变乃至...
查看更多
“人间国宝”是大师 也是财产
2011.07.11
“人间国宝”是大师 也是财产
论坛
小川直之:“人间国宝”是大师 也是财产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最早就是在日本产生的,它用汉字写叫 “无形文化财”.这个概念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先翻译成了法语,然后又翻译成了英文,而我们驻联合国的官员和翻译们又把这个词从英文翻译回来,就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届非遗节国际论坛上,日本文化厅历史文化基本构想制定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委员长,曾经参与过日本非遗保护立法工作的...
查看更多
民间艺人与学院派如何对接 郭文景:别小看老艺人
2011.07.11
民间艺人与学院派如何对接 郭文景:别小看老艺人
论坛
民间艺人与学院派如何对接 郭文景:别小看老艺人 我和很多戏曲演员有过合作经历,无论是京剧还是别的曲种,无论是从事演奏还是演唱的艺术家,我都合作过。我的一个感受是,中国戏曲艺人的艺术是被我们低估了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约一百年前,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危机,那时候中国人要挽救自己的社会和国家,人们希望中国达到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挽救国家民族的理论都是西方来的,革命的理论以及社会的模式都是西化的,仿佛西方就代表了先进。所以在任何情况...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民俗:小暑时节避暑吃炒面
2011.07.07
二十四节气民俗:小暑时节避暑吃炒面
专题报道
二十四节气民俗:小暑时节避暑吃炒面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季,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民间常这样形容小暑:“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 ,“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 “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等等。 民间习俗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
查看更多
不僵化的保护
2011.07.07
不僵化的保护
论坛
不僵化的保护 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生存在一种活态之中,它应当是与其存在的团体、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应当是持续地被再现出来的,应当是代代传承下来的。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不加补救的情况下可能存在消亡或消失的危险,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将它僵化地固定在某种纯粹的、原始的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有关这些遗产的知识、技能和内涵的传播。这些遗产的传承,或者世代之间的传授,是《公约》所特别强调的,而并非舞蹈、歌曲、乐器或工艺的具体的作品表现...
查看更多
马三立创立“马派相声”笑留人间
2011.07.05
马三立创立“马派相声”笑留人间
人物
马三立创立“马派相声”笑留人间 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他是我国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 马三立(1914-2003),回族,甘肃省永昌县人,中共党员。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 马三立出身相声世家,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15岁拜...
查看更多
京剧唐派艺术创始人唐韵笙
2011.07.05
京剧唐派艺术创始人唐韵笙
人物
京剧唐派艺术创始人唐韵笙 2006年,京剧“唐(韵笙)派”艺术通过国家审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韵笙先生继承全面、文武并重、多才多艺,因而他的“唐派”艺术是京剧界中一个罕见的综合性艺术流派,同时由唐韵笙先生创立的“唐派”艺术也是京剧艺术流派发展过程中,在东北形成的唯一一个能够代表和全面体现关东京剧风格的艺术流派。 唐韵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京剧唐派艺术的创始人。他能编、能导、擅演、擅教,是一位博大精深的艺术家...
查看更多
晋鲁豫“布老虎”生存状况调查
2011.07.04
晋鲁豫“布老虎”生存状况调查
专题报道
晋鲁豫“布老虎”生存状况调查2010年,75岁的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布老虎制作艺人马秀梅在大集上摆摊卖布老虎。移风店镇是即墨布老虎的“家乡”,现在只剩两位年过70的老人会制作布老虎。山西黎城县黎侯虎 布老虎是我国部分地区民众的儿时玩偶,是当地民俗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如山西的黎侯虎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和许多在市场大潮中遭遇重重困境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一样,布老虎的生存现状也不容乐观。 日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成田野调查小组前往山东...
查看更多
1
2216
2217
2218
2219
2220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