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02 星期三 农历六月初八 夏至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1102)
机构
(24)
政策
(427)
资讯
(11523)
清单
(12139)
资源
(3158)
学术
(2366)
百科
(148)
其他
(1295)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昆剧《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2009.08.21
昆剧《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专题报道
昆剧《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十五贯》剧照 历史档案:1956年,浙江昆剧团(原为浙江昆苏剧团)新编昆剧《十五贯》在北京演出,引起极大轰动,连演46场,观众达7万多人次,竟至出现“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一度濒临湮没的昆曲在新中国重新焕发生机。《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发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原定在北京演20天,后来延长了20天,还是应付不了,又续演了几天,一共演了46场!”提起53年前昆剧《十五贯》在京城的演出盛况,周世...
查看更多
北京传统景泰蓝工艺品 失守还是重生
2009.08.20
北京传统景泰蓝工艺品 失守还是重生
专题报道
北京传统景泰蓝工艺品失守还是重生 早上8点,40多岁的张师傅骑着老式的二八自行车,来到他工作了20多年的单位门口。这是位于北京安定门外大街安乐林路,一座黄色长方形的6层水泥建筑,门口摆放着两只精美的景泰蓝狮子,还附有郭沫若先生的亲笔题字――北京市珐琅厂。这里保存着我国古老的景泰蓝制作技艺。 换上白大褂,张师傅走进了熟悉的工作车间,高吊顶,大玻璃窗,装饰简洁。和同事寒暄过后,他又拿起了釉料滴管,开始了20年来,每天都在重复的“点蓝”工作。外面的世...
查看更多
巧捏头像 泥人张“贱卖恶商”
2009.08.20
巧捏头像 泥人张“贱卖恶商”
人物
巧捏头像 泥人张“贱卖恶商” 都说天津民间工艺有四绝:泥人张、风筝魏、砖刻刘以及杨柳青年画。 要说捏泥人绝到哪里,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里说道:“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nb...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期待
2009.08.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期待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期待 锦鸡舞是发源于贵州丹寨的民族舞蹈,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贵州,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年龄偏大。(衣琼/摄) 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省份,目前已有62项(101处)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全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3%,是全国排名靠前的省份。这是祖先留给贵州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我们必须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对保护、传承和利...
查看更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培训班
2009.08.2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培训班
其他新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培训班 2009年8月17日至20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培训班”在京举行。 培训期间,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调研员邹启山等分别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的关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与评审、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查看更多
家纺展首度开辟“家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
2009.08.20
家纺展首度开辟“家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
其他新闻
家纺展首度开辟“家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 一个展会创新并非难事,但如果持续创新绝非易事。8月份的家纺大展,人们期待着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 或许,出人意料的是在家纺商家都在关注贸易订单的同时,上海家纺展却在提升“软实力”上殚精竭虑。一个占馆600平方米的“中国家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即将首度亮相。这是组委会挖潜家纺资源、提升家纺文化的又一力作。 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副会长、中国家纺协会副会长杨兆华说:“在全球化和现代...
查看更多
藏戏,疼痛在传承的接力路上
2009.08.20
藏戏,疼痛在传承的接力路上
专题报道
藏戏,疼痛在传承的接力路上 46岁的尼玛康珠进入藏剧团已经有29年了,获得“文化部优秀专家”、“第七届文化艺术节大奖”等称号的她,总是闲不下来,除了正常的演出和排练外,她经常主动手把手地指导新生代演员,在唱腔如何发声、动作如何到位上把自己的经验一点点地传授给他们。 像尼玛康珠这样主动承担起指导新生代演员的老艺人不在少数。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定要把藏戏传承下去,不能因为老艺人的逝去而让古老藏戏断了线,这样我们就变成艺术的罪人了...
查看更多
救二人转如救火
2009.08.20
救二人转如救火
专题报道
救二人转如救火 二人转培训班里的孩子们,每个人都要练手“绝活儿”。 (徐丹伟/摄) 编前话: 如今,传统二人转确实已难现往日辉煌,在现代生活节奏和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根植于乡土的民间艺术二人转,正在离开广袤的黑土地,流向城市五彩斑斓的舞台,在这一过程中,甚至不惜抖去二人转根须上的最后几块泥土。 传统二人转面临的际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冲击,因此它具有较为普遍的代表性。 本篇文章是《原生态二人转生存状况实录...
查看更多
南京白局唱起“喜羊羊”
2009.08.20
南京白局唱起“喜羊羊”
其他新闻
南京白局唱起“喜羊羊” “电视机里的喜羊羊,聪明勇敢又漂亮,懒羊羊、沸羊羊、暖羊羊、美羊羊,还有一位善良的老村长,有智有勇战胜了灰太狼……”光看歌词,很多人一定以为和热播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关,确实,这是南京白局艺人最新创作的曲目《喜羊羊》。不久前,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的学生组成的暑期实践小队,分别对南京、常州、盐城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调研。在白局艺人开办的暑期免费培训班里,学生们意外发现,这出白局版《喜羊羊》引起了小...
查看更多
中国蓝印花布孤单的手艺
2009.08.20
中国蓝印花布孤单的手艺
专题报道
中国蓝印花布孤单的手艺 “我们对蓝印花布真正细微的了解是早就没有了,对纹样意义的认识模糊而混乱。这些旧东西,你要知道原本的出处和周到的想法,然后再去利用。” 四缬中的灰缬 久保玛萨(Masa Kubo)开在上海长乐路上的“中国蓝印花布馆”展室墙上有两个小镜框,里面的照片一张是黑白的,拍的是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里叠放在床上的蓝印花布棉被。她记得很清楚,1972年3月她随日本妇女代表团第一次来中国,那条叠得整整齐齐的棉被是她在中国第一次看到的...
查看更多
1
2339
2340
2341
2342
2343
311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