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9   星期一   农历四月廿二   
搜索
西秦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海丰县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戏。   西秦戏的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种。西秦戏唱、白沿用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乐队分“文畔”、“武畔”两种,“文畔”使用头弦、二弦、三弦、月琴、唢呐、号头等乐...
查看更多
大弦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濮阳县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百本左右,内容以忠奸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花寺...
查看更多
大弦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滑县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百本左右,内容以忠奸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花寺》、《西...
查看更多
柳子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清丰县      柳子戏是弦索系统的古老剧种,流行于山东、河南、苏北、冀南、皖北一带。清丰柳子戏又称“百(北)调子”、“柳子腔”、“弦子戏”,是由元明时期的北曲弦腔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地方声腔剧种,主要在河南清丰一带流传。   明代洪武年间,宫廷戏曲传入清丰县,唱腔音乐多为“南北合套”形式。它与当地流行的俗曲小令如《柳子》、《莺儿》、《山坡羊》、《锁南枝》、《耍孩儿》等结合,并以《柳子》定调,逐渐形成柳子戏。这一新剧种既有...
查看更多
石家庄丝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它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石家庄丝弦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空印盒》、《白罗衫》、《小二姐做梦》、《赶女婿》、《金铃计》、《杨家将》、《花烛恨》、《生死牌》、《宗泽与岳飞》等是其代表性剧目。   石家庄丝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旋...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威县      乱弹是清代康熙末年兴起的地方声腔剧种,至嘉庆、道光时已形成独特的风格。京徽合流以后,乱弹脱颖而出,自立门户。威县乱弹是一个多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河北省威县一带,其声腔包括乱弹腔、昆腔、扬州乱弹、高腔、罗罗、唢呐二和杂腔小调等。   威县乱弹以板腔体的“乱弹腔”为主要唱腔,有明显的俗曲痕迹,演唱上近似丝弦腔,但较丝弦腔更为浑厚、粗犷。演唱时男女腔均以本字咬音,假嗓拖腔。其主要板式包括《一鼓头》、《二鼓头...
查看更多
乱弹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台州市      台州乱弹原名岩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台州乱弹有三百多个剧目,常演剧目号称“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包括《回龙阁》、《兰香阁》等,八带包括《鸳鸯带》、《挂玉带》等,九记包括《拜月记》、《白兔记》等,十三图包括《百寿图》、《双狮图》等。此外代表性剧目还有《三星炉》、《紫阳观》、《汉宫秋》、《连环记》、《长生殿》、《单刀会》、《五虎平西》、《阳河摘印》、《锦罗衫...
查看更多
乱弹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浦江县      台州乱弹原名岩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台州乱弹有三百多个剧目,常演剧目号称“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包括《回龙阁》、《兰香阁》等,八带包括《鸳鸯带》、《挂玉带》等,九记包括《拜月记》、《白兔记》等,十三图包括《百寿图》、《双狮图》等。此外代表性剧目还有《三星炉》、《紫阳观》、《汉宫秋》、《连环记》、《长生殿》、《单刀会》、《五虎平西》、《阳河摘印》、《锦罗衫...
查看更多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宜县      宜戏旧称宜班、宜调,主要流行于江西的宜、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闽西一带。它以明末西秦腔演变成的宜腔为主要唱腔,清末吸收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   宜戏的传统剧目约有五百余种,但绝大多数已经失传。《清官册》、《药茶记》、《三官堂》、《奇双配》、《四国齐》、《雌雄鞭》、《庆阳图》、《双龙会》、《上天台》、《老君堂》、《飞龙传》、《月明楼》、《江东桥...
查看更多
粤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粤剧是以广东粤语方言演绎的地方传统戏剧,始于明末清初,流行于两广、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俗称“广班戏”或“红船班”“广府大戏”。按地域又分为上六府和下四府。所演剧目、唱腔、曲牌及锣鼓器乐基本相同,但程式、排场及武功技巧各有特色,上六府精于唱做文场,下四府擅长文武打戏。 粤剧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流布于南宁市等40个粤方言区(县、市),是岭南文化与八桂文化共同孕育的文化瑰宝,其舞台表演和题材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流行地区在地理上和古代下四府接近,又称“下四府粤剧...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