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06   星期六   农历七月十五   
搜索
论坛
【摘要】 2004年中国剪纸申遗时,推出了22位来自民间的代表性传承人,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基层文化工作与剪纸社团共同活动的成果,也是高校非遗新学科社会参与的结果。民间社区文化自发传承的惯性,与社会化的文化变迁发展,构成了世纪交替之际的文化张力。乡村社会生态的变化削弱了文化自发传承方式的延续,我国非遗四级管理机制与传承人管理条例,为文化带来新的张力控制。代表性传承人关联着社区文化的传递,他们的生存状态成为非遗面向未来的一个预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原标题:针灸申遗十周年|非遗针灸如何传下去,活起来?专家学者这么说!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十周年以来,其传承和保护随着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语境的出现,不断创新和发展—— 1971年,美国著名记者詹姆斯·罗斯顿随同尼克松访华期间患了阑尾炎,住进北京协和医院。在做完阑尾切除术后第二天,他的腹部有种似痛非痛的难受感觉。协和医院用针灸为他治疗后,詹姆斯的腹胀明显减轻且没有复发。这位记者回美国后,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的...
查看更多
要闻
2020年12月5日-12月6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科建设”国际学术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on ICH Education and Formation as a Scholarly Discipline)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召开。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平台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承办。论坛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
查看更多
要闻
参会人员合影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大学主办,中国手艺网、四川大学教育基金会、四川大学非遗研究中心承办的“激活•衍生”——木版年画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2月5日成功举行。本次学术论坛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批复,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业务指导的“中国年画·美好生活”——2021年画系列活动的专项学术研讨。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有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为做好首批四川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设立命名工作,11月30至12月5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考察组赴申报地开展实地考察工作,就非遗传承实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社会活动情况等进行考察。 考察组前往了泸州市“龙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绵阳市“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南充市“阆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阿坝州“嘉绒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河曲马黄河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甘...
查看更多
要闻
正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五牛更象——陕西非遗印象展”于12月6日迎来了悉尼大同中文学校50余名师生和家长前来参观和体验陕西传统文化。 “五牛更象——陕西非遗印象展”由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与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陕西文一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以“巧夺天工”“秦韵天籁”“秦人匠心”“关中记忆”“魅力体验”等五大版块展出泥塑、皮影、刺绣、秦腔、耀州陶瓷等100多件独具特色的陕西非遗传承人作品、影像作品以及20多幅精美的陕西旅游图片,自...
查看更多
要闻
图1 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 2020年12月7日至8日,“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自2007年原文化部在福建闽南设立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至今,我国共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7个。全国21个省(区、市)相继设立197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并被国际社会赞誉为非遗保...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举措。自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非遗保护法律法规逐渐完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以来,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已有178个,表明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成世界共识。中国政府也不例外。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 传统手工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是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它既不完全等同于过去的工艺美术,也不同于现在的设计艺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具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材料经验为基础,以心手协调实现认知,作用于工艺技术动作行为,延伸至工具,延展人的肢体和行为功能。这种“以行为方式为主要传承途径”创造性的手工劳动,累积形成了厚重的传统,通过父子(婆媳)传承、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作坊传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这里是景德镇。 古朴,厚重,时尚,开放。 3万多名陶瓷爱好者八方咸聚,塑造了全国特有的“景漂”现象;5000多名“洋景漂”慕名而来,令江西景德镇四处洋溢着国际范儿;陶溪川、名坊园、三宝瓷谷等街区林立,现代瓷器的“光与影”赓续着古老的窑火传奇。 2019年8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批复,千年瓷都种上了传承...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