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25 星期日 农历四月廿八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085)
机构
(1)
政策
(137)
资讯
(7286)
清单
(93)
资源
(1099)
学术
(1191)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让优秀传统文化传出去、活起来
2016.03.29
其他新闻
水木清华,生机勃勃;“研培计划”,初结硕果。3月28日,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厅,琳琅满目的
非遗
创意作品,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一件件匠心独运的“毕业设计”,诠释着41名学员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两期研修班的满满收获。当天,前来参观“
非遗
进清华——‘研培计划’试点成果汇报展”的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指出:“要抓好
非遗
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这项重要‘文化工程’,加强
非遗
生产性保护,使
非遗
...
查看更多
我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新疆哈密市设立
2016.03.28
其他新闻
项兆伦副部长在新疆哈密市主持召开传统工艺工作站试点工作现场会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一行赴哈密市调研新疆传统工艺 3月11日,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驻新疆哈密市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新疆哈密市成立,这是企业、高校和地方联合设立的我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振兴传统工艺”的部署要求,在实践中探索传统工艺振兴的新举措。 3月8日至11日,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一行赴哈密市调研。11日...
查看更多
凝聚传承的力量——2016年度
非遗
研培计划正式实施
2016.03.23
专题报道
雅昌设计师与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传承人交流 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学员的水绣作品 “怎么让咱们的羌绣产品提高销路?”“怎么让现代设计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民族刺绣作品,而不流于形式?”最近几天,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的“80后”羌绣绣娘李芸和她的伙伴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因为这个月末她们要去成都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研修培训,她们希望把问题集中起来,到时候一起请老师答疑解惑、帮她们出出主意。 3月21日,受文化部委托,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绵竹年画培训班正式开...
查看更多
让
非遗
“活”在当下,“火”在民间——代表委员聚焦
非遗
保护与传承
2016.03.16
其他新闻
今年两会上,
非遗
一如既往地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在人大会场上,来自河南省的袁江华代表提出支持春节申遗的建议,来自河南省的游吟歌等5名代表呼吁推进太极拳申遗工作,来自福建省的王美香等5名代表提出支持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申遗建议……在政协会场上,委员们就
非遗
当下的传承现状及发展、关注
非遗
传承人群、增强全社会
非遗
保护意识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相关提案。 加大对
非遗
传承人的培养 自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
查看更多
走近景德镇
非遗
传承人:寂静世界的艺术工匠
2016.03.09
专题报道
罗细堂在传统手工制瓷作坊的“粉彩扒花”工作台前忙碌。 王昊阳 摄 罗细堂正在凝神扒花。 王昊阳 摄 罗细堂制作的“粉彩瓷”成品。 王昊阳 摄 细如发丝的针尖在瓷胎上缓慢游走,须臾间,粉黄的釉料上被勾勒出一片秀雅的凤尾纹章。现年71岁的罗细堂端坐在木凳上,凝神创作一件仿乾隆款的粉彩瓷瓶。 罗细堂工作的地方是景德镇古窑景区内传统手工制瓷作坊,这座作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她的丈夫张文月是“粉彩扒花”工艺的代表性传...
查看更多
对话景德镇八旬
非遗
传承人:技艺永无止境
2016.03.08
专题报道
春日暖阳,投射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一排排整齐的泥胎碗列于木架上,享受着“日光浴”。木架之侧,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者手按木棒,飞快地转动面前辘轳车上的砂轮盘,再将盘上的制陶泥土拉捏成瓷碗形状。 这里是景德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基地,景德镇千年制瓷工艺在这个手工制瓷作坊得以一一呈现。白发老者名为王炎生,现年81岁,他笑着告诉记者,他十岁开始学艺,至今有71年“工龄”了。 王炎生十岁那年,因家境贫寒,就跟着父亲在景德镇薛家...
查看更多
正月十六抹黑节:锡伯族人祈丰收的日子
2016.02.25
专题报道
参加抹黑节的人们 农历正月十六这天,锡伯族人要过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抹黑节。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要互相往脸上“抹黑”,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确保庄稼丰收、百姓平安。 曾经,在我国的新疆、辽宁和吉林等地的锡伯族中都有过抹黑节的传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锡伯族民间已基本上不再举办抹黑节,年轻一代对这个节日非常陌生,只有一些老年人才知道抹黑节的仪式和内容。如今,在辽宁丹东东港市的龙王庙镇,这一古老而有趣的节俗文化又...
查看更多
粤港民间组织的
非遗
保护实践
2016.02.25
专题报道
广东开平仓东村村景 长洲太平清醮是香港独有的民间节庆 随着
非遗
保护工作的逐步推进,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积极地参与到
非遗
保护工作中来。作为一种新生力量,这些民间组织有着不同于政府部门的民间性、自治性以及区别于企业的非营利性、志愿性,吸引了大批志愿者投身其中,并渐次把政府相关部门、学界牵引进来。笔者试以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两个民间组织的代表为例,呈现他们在
非遗
保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不同的运作特点。 广东“仓东计划”——借传统...
查看更多
石阡杖头木偶戏的传承危机
2016.02.19
专题报道
付正华是贵州石阡杖头木偶戏第七代传人,至今已与木偶戏相伴75年,能演唱的剧目有一百多个。他很担心木偶戏在他这代失传。 贵州石阡杖头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石阡县能表演木偶戏的只有三位古稀老人,85岁老人付正华是其中一位。付正华是石阡杖头木偶戏第七代传人,也是杖头木偶戏国家级
非遗
传承人。他10岁起开始学习木偶戏,至今已与木偶戏相伴了75年。付正华老人说,这项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石阡杖头木偶戏在上世纪四五...
查看更多
“桃花坞模式”的借鉴意义
2016.02.19
专题报道
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不仅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在国际上也被日本、英国等多个国家博物馆收藏,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首批入选国家“
非遗
”名录,成为桃花坞木版年画在21世纪复兴发展、创新传承的关键节点。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几百年的传承发展史,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和20世纪90年代这两个阶段,甚至曾一度濒临灭绝;最近一次复兴,发生于近十多年间,得益于政府对木版年画的重视...
查看更多
1
634
635
636
637
638
72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