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论坛
【摘要】墨是中国传统社会记录知识、创作书画作品的重要材料,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墨技艺历史悠久,集中体现了历代墨工精湛的手工技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独具的科技智慧和人文情怀。墨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通过从侧重物质属性的材料和形制两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墨的本体结构的根本性。在着力探究了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兼具、主体与客体融合的制墨技艺之后,从价值层面讨论了墨的文化功能和文化构建两大非物质形态,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形之墨、制墨,用墨所承载的民族性格...
查看更多
论坛
苗族刺绣是苗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作为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图案、色彩和手法,展现了苗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苗族刺绣工艺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刺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被视为礼仪和文化的象征。苗族妇女在家庭中,经常使用刺绣来装饰自己的衣服、帽子、袜子、鞋子等,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身份。苗族刺绣图案丰富多彩,常常以自然景观、动植物、人物、神话传说等为主题,充满了民族风情和文化气息。苗族刺绣所用...
查看更多
论坛
南京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第八代传承人王康在工作台上进行镌刻练习(新华社发) 杭州市民在宋代浙江造纸与印刷传承主题展上体验雕版印刷(摄影:连国庆/光明图片) 江西省南昌孺子书房金桥慧景分馆内,孩子们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学习涂墨、铺纸、刷印等知识,感受传统非遗的魅力(摄影:万绍波/光明图片)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内,古籍保护中心的古籍修复师黄玉杏...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由于时局之变而导致旧礼被废止、旧体制内人员被遣散下放的事,在历史上屡屡发生。以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梵乐为例,作为皇家礼乐的大相国寺佛乐,因皇家的消失而流落民间,由礼入俗,从礼乐蜕变为俗乐,势所必然。正因为这种为生存而转型的文化适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因原有生存空间的被挤压而消失,一旦有合适的机会,以俗复礼便成为可能。在复礼时,时代之俗的嵌入、世俗观念和世俗知识对礼乐的影响不可避免。虽然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动下以俗复礼成为可能,但时间流逝,物变境...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红色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红色”主题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体,主要通过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舞蹈等形式表现出来。红色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红色资源立法等进行分散式、混合式的保护,尚未体现对其保护的特殊性,有待充分发挥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中国需要继续完善红色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制度,确立认定的“一般标准”和“特殊标准”,完善保护单位制度,合理建立旅游开发机制...
查看更多
论坛
多年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社会各界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做法。高校作为非遗传承基地、教育基地、研究基地,在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助力非遗传承?有哪些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201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BMW宝马共同建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简称“创新基地”),走出了非遗创造性转化及市场化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一条新路。创新基地最重要的特点是通过“一对一”“做中学”的模式,让带有传统文...
查看更多
论坛
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门独立画种,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曾在稳定社会秩序、加强民族凝聚力和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由中国美术馆策划推出的“版印春秋——中国美术馆藏传统木版年画展”,从馆藏作品中精心遴选出120余件纸本年画和部分原版,以“神祇”“愿景”“节令”和“戏出”四个主题展现年画艺术丰厚的历史文脉及其与农耕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从雕版印刷的视角,挖掘年画艺术的文化传承与传播路径...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代的“世界性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遗产政治学的色彩。我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强力推动的“非遗保护”包含着在世界彰显“东方价值”的战略意图,取得了伟大成就。然而,从学科角度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关涉的范围宽,边界广,内涵多,形式杂,与相关学科交错、交叉、交集现象严重。如何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性,需要在方法论,尤其是在方法上有所侧重。面对当今学科细化的趋向,整合性的方法特别值得提倡,比如博物民族志。 【关键词...
查看更多
论坛
和合(瓷板画)宁钢 五彩仕女圆瓷板·清代 荷(瓷板画)赖德全 五彩花鸟长方瓷板·清代 千年胡杨林(瓷板画)钟莲生 青花锁锦纹瓷板·明代 瓷板画由陶瓷绘画发展而来,既是瓷,亦是画。在光洁的瓷板上,运用配制的特殊颜料进行手工绘制,施釉后的作品历经火焰洗礼,最终脱胎换骨,以万千姿态呈现于世人...
查看更多
论坛
蒲剧《柜中缘》剧照(图片:资料) 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艺术的中国戏曲,不仅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而且铸成了中国文化的品牌特征和民族魅力。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剧和其他传统剧种一样,在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蒲剧的前世今生 《帝王世纪》曰:“舜都蒲坂”,《括地志》曰:“蒲坂故城,舜所都”。据史料记载,当今山西永济所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