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2   星期四   农历四月廿五   
搜索
传统中医药文化(宏济堂中医药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宏济堂中医药文化,是以百年宏济堂秉承的“宏业济民”精神为核心,以“宏德广布,济世养生”为文化导向,涵盖业训、堂训、用人、药材选购、中药生产等多个方面的中医药文化体系。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济南市,在百余年的发展中,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宏济堂创建于清光绪年间,据《宏济堂药目》记载,乐镜宇在原山东官药局基础上创办了宏济堂,取“宏业济民”之意。至20世纪前期,随着宏济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既有中医药行业共性、又有宏济堂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中华人民共和...
查看更多
传统中医药文化(朱丹溪中医药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是在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的文化精神和医学成就基础上,经长期传承实践形成的一种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的中医药文化体系。 朱震亨,出生于1281年,世居义乌赤岸镇,因其居所有条美丽的小溪,故名“丹溪”。他秉持“致知创新”的文化精神,倡导“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创立“滋阴学说”和气血痰郁“四伤学说”,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等,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所创制的大补阴丸、越鞠丸、左金丸等名方,目前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查看更多
传统中医药文化(桐君传统中药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桐君传统中药文化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以中药采集与炮制技艺为核心内容,还包括桐君历史传说、《桐君采药录》文献、桐君山文化遗址、药祖桐君祭祀活动等,是由医药技艺、民间信俗、历史遗迹等组成的综合性传统医药文化。 相传上古时期,桐君受黄帝之命,采百草、识药味、定三品、立君臣佐使、著《桐君采药录》,被后人尊称为“药祖”,居处称为“桐君山”。历代医籍中均有许多对桐君的记载。至今,桐君山上仍保留着纪念桐君的祠塔、碑亭、摩崖石刻及历代名人题词等珍贵遗...
查看更多
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自然、适应自然的知识和行为体系,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是顺应二十四节气相关理论和实践的一种中医非药物养生和治疗方法。 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相传为唐末宋初时期我国著名的道教养生家陈抟老祖(陈希夷)所创。在明代铁峰居士所撰《保生心鉴》、明代罗洪先所撰《万寿仙书》、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中都有完整记载。原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名老中医周潜川先生约在20世纪30、40年代得到青城山赵炼师的传授,并传给山西徐一贯、杨凯等,再传至张明亮,后经张明...
查看更多
中医养生(中医传统导引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医传统导引法法是根据一天人体气血流注规律而设定的一套日用导引养生法,是中国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基础的养生方法。它倡导顺应自然、天人相应、重人贵生的哲学思想,以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原理为基本理论。 本法体系完整,包括起静功、止静功、无极功、阴阳功、五行功。起静功是晨起时的养生方法:春夏寅时起、秋冬卯时醒,先醒心后醒目,然后起坐,行叩齿、绕舌、漱津、咽津、早橐籥(行吸、满、闭、呼)9次,达到醒神作用。止静功即睡前养生法:春夏亥时睡、秋冬戌时眠...
查看更多
藏医药(尤阙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尤阙疗法起源于青藏高原,最早可追溯至1200多年前,是由大医师康珠旺姆在多年临床实践和经验基础上独创的一种外治方法,师传至帝玛尔·丹增彭措后得到补充和发扬,后经曲智嘉措、加杨乾泽、居米旁尕玛成列、康藏·周加等大师相继传承至今。目前,主要传承人为果洛州达日县名老藏医当增,后由黄南州泽库县老藏医宗智师承,现由循化县中藏医院门诊部洛藏师承并设立尤阙室,对这一具有独特疗效的外治方法进行应用与传播,使这一藏医宝贵遗产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延续。 尤阙疗法包括治疗者、治疗物...
查看更多
藏医药(藏医脉泻杂炯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藏医脉泻疗法,藏语称之为“杂炯”,是青藏高原独有的藏医学疗法,是藏医十八大治疗实践中具有特殊疗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藏医脉泻杂炯疗法以人体循环和泌尿系统的生理特点为根本,结合藏医病理生理理论,选择性地服用“强巴敦巴”“佳如古觉”“呐佳塞泻”等三种药物,并在藏医“脉泻护理”的特别护理下,使内在的致病因素通过泌尿系统和消化道排出体外,属藏医泻疗范畴。该疗法对陈旧疾病、子宫痞瘤、死胎不下、绝育、痛风、湿痹、疖痈、水肿等众多疾病具有独特疗效,特别是对脉道疾病有不可替...
查看更多
藏医药(索瓦日巴——藏医有关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认知与实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索瓦日巴是基于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认识生命现象、疾病规律、调养对策的一种知识和实践,在适应高原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并世代相传,是藏族五明文化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的藏族居住区,以青藏高原的农牧区为核心传承区域,有南北两大流派。随着藏族文化的传播,逐步辐射到内蒙古、新疆、北京等地,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索瓦日巴以苯教医学为理论根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完善。到公元8世纪,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朱氏正骨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朱氏正骨术分布于陕西省富平县,是朱氏家族继承和汲取民间传统正骨文化,经长期探索、实践和总结而形成的正骨流派。 朱氏正骨术复位手法简易而具有“稳、准、轻、快”的特点,如“桡骨远端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的徒手复位等;一些复位手法为其独创,如“肩关节脱位逆向复位法”“颈椎旋转定点复位法”“手法整复持续牵引、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等。朱氏正骨术注重整体施治,筋骨并重。在骨折整复后即开始近关节的功能锻炼,具有方法简便、痛苦较少、疗效显著等特点。 朱氏正骨使用原药材...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燕青门正骨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燕青门正骨疗法是重庆市重要中医学术流派,是燕青门独家一脉传承至今的武医正骨体系,分布于重庆市江北区、渝中区、九龙坡区等地区,影响力辐射至周边地区和国内其他省市,目前已传至第十代,传承弟子300余人。 受地理环境影响,重庆地区湿气较重,久居此地居民易发寒湿痹症等骨关节疾病,其山地属性导致民众在生活劳作时,常有扑跌损伤,对骨伤治疗需求显著。重庆也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丰富的中药材为燕青门正骨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疗效保障。 燕青门正骨疗法由手法复位、小夹板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