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徐松生
2018.11.15
徐松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3年生,福建永定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客家土楼经济耐用、冬暖夏凉,还具备很强的防火性能。徐松生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客家土楼建造技艺,高中毕业后,从事泥水木作方圆土楼建造,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技艺快速提高,尤其擅长根据客家文化习俗设计民居建筑风格。为了更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他还专门拜师学习工程质量管理和其他建筑知识。徐松生多年来一直从事客家土楼及民居的建筑和维修工作,2001年,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初溪集...
查看更多
杨似玉
2018.11.15
杨似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侗族,1955年生,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似玉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深得祖传技艺,继承发展了侗族最有特色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楼文化。他仅凭代代相传的13个特别的木建文字(学师文),如“香杆”“竹答”等以及一些建筑用具,便能准确而神奇地把建筑物建造出来,而且从来不需要绘制图纸(一般目测过地形便成图于心)。闻名中外的广西三江程阳永济桥和三江鼓楼就是在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情况下建造...
查看更多
金梅泉
2018.11.15
金梅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9年生,江苏苏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金梅泉是金氏家族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他自幼跟随父亲金兆文学习金砖制作技艺,从选泥到制坯再到金砖的烧制,他都烂熟于心。金梅泉从事金砖制作技艺已有四十余年,在他的带领下,陆慕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依然沿袭传统的手工制作而且日臻成熟,成品御窑金砖方正古朴、光滑润泽、颜色青黛,平均大小误差不超过一毫米,被国家古建研究中心正式认定为我国古建筑修缮的必选材料。北京故...
查看更多
莫厌学
2018.11.15
莫厌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苗族,1951年生,贵州雷山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莫厌学自幼跟随家人学习祖传的芦笙制作技艺,他制作的芦笙工艺精细、外观漂亮、声音悦耳动听,把传统的六管发展到今天的十五至二十四管,大芦笙的整体长度能达到六七米,远销海内外。莫厌学从事芦笙制作已有四十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他和儿子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制新品二十四管四十八音芦笙上。他制作的红木笙脚十五管芦笙被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为十大民间工艺精品收藏。莫厌学...
查看更多
王杰锋
2018.11.15
王杰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苗族,1962年生,云南大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杰锋出身于芦笙制作世家,他是第五代传人,其祖辈都是当地著名的芦笙制作艺人,名声远播贵州威宁、毕节和滇东北苗族村寨,被誉为“芦笙世家”,当地人称他为“王芦笙”。他自幼随父学艺,父亲王开荣对他要求极为严格,每道工序都要做到烂熟于心。王杰锋不仅是制作芦笙的高手,而且是芦笙演奏的高手。现已开办了芦笙制作坊,社会上已有二十余人投入他门下,目前王杰锋的芦笙制作技艺已经后继...
查看更多
刘泽松
2018.11.15
刘泽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侗族,1946年生,贵州玉屏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泽松10岁随父亲刘文忠学习吹奏箫笛,15岁开始从事箫笛制作至今,曾担任玉屏箫笛厂技术组长,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选派到上海、杭州、北京、苏州等地进修。1982年参加贵州省轻工学会,当选为理事。同年10月,他参加了中国轻工学会乐器协会。1984年,他恢复了其祖父刘昆山创办的百年老字号“刘昆山箫笛”,现有职工十余人。刘泽松从事箫笛制作几十年,为玉屏箫笛的制作生产倾...
查看更多
姚茂禄
2018.11.15
姚茂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侗族,1946年生,贵州玉屏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姚茂禄于1961年进入玉屏县箫笛厂,学习箫笛制作工艺并从事刻字、雕刻、校音等工作;1972年到箫笛制作车间从事研究工作;1982年被派往苏州学习二节箫笛制作技艺,学习结束后回厂专门负责箫笛制作的改革创新;1988年任玉屏箫笛厂副厂长,主管业务和生产工作;1997年担任箫笛厂厂长和党支部书记。姚茂禄生产的各类箫笛乐器深得广大吹奏家的好评,他发明创造了尺八箫、损箫...
查看更多
吉抓住
2018.11.15
吉抓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6年生,山西阳城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吉抓住1964年开始在犁炉社打杂、看护机器,随其舅父张锁明学习冶铸技艺;1976年正式成为犁炉工人;1977年先后在红炉、马甲等地任炉头,直至1984年犁炉停产。多年经验累积,他能修整犁炉摸大口,仅凭双眼便可识别火候、水色。他还在传统冶铸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尤其是在风湿、炉膛的改进上卓有成效。近年,山西省工学院师生以及山西省社队工业管理局工业处技术人员多次找到...
查看更多
沈新培
2018.11.15
沈新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8年生,浙江龙泉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近代的龙泉老字号剑铺中,传承有序、影响最大的当属沈广隆剑铺,创始人为沈庭璋。沈新培是沈广隆剑铺的第四代传人,自幼随父沈焕周及两位伯父学艺,深得祖传独特铸剑技艺。他十分讲究选材,素有“十斤毛铁五斤钢”之说;他制作的宝剑剑身结构致密,纹路清晰,用上等花梨木制作剑鞘,历久弥新;装具精美,纹饰别致,如“清龙泉”剑的剑首、护手、鞘口、护环、剑镖均采用古法蜡模铜铸,护手为...
查看更多
施金水
2018.11.15
施金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3年生,浙江杭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施金水于1947年进入郭立金剪刀作坊,拜作坊主郭立金为师学习剪刀制作技艺,三年后入秦炳生剪刀作坊工作;1954年转入杭州制剪生产合作社;1957年进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长期的生产实践让施金水非常熟悉制剪的72道传统工序。1983年至1985年期间,施金水先后在张小泉剪刀厂下属的两个分厂担任技术指导员,传带了25名徒弟。退休后,他仍然经常回厂传授宣传剪刀锻制技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