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2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初九   大暑 大暑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滑县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种普及性的传统艺术样式,它传达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理想,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民间文化的诸多特性,成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木版年画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它的出现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木版年画历史悠久,相传在汉代即已出现,宋代称之为“纸画”,明代则叫“画帖”,至清代始正式定名为“年画”。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木版年画产地,各产地既保持着与其他地...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藏文书法(尼赤)为藏文乌钦(乌金)体的重要书法流派之一,流布于西藏自治区,以尼木县为代表,以及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等地的藏族居住区。 据史料记载,7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为规范文字、引进佛法,派遣大臣吞弥•桑布扎为主的有志之士前往印度留学深造。吞弥•桑布扎以古象雄文字为基础,吸纳古印度、古波斯等不同古文字的优点,结合藏族文化实际创制了现用藏文字,按字体分为“乌钦”和“乌梅”两大书法字体。后“乌钦”体形成八大书法流派体系。书法家琼布氏...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莲花打锡是流布于江西省莲花县,以锡为原料,手工制作各种生活、祭祀器皿的一种传统美术表现形式。莲花县位于江西省西部边陲,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山多地少,矿产资源丰富,打锡曾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谋生手段。据《莲花县志》记载,街头村、庙背村的锡匠居各行业之首,几乎家家户户会打锡。锡匠师傅吆喝生意的《打锡歌》传唱至今,行话钢口仍在沿用。 莲花打锡采用纯锡作原料,靠剪子、矬子、锤子、量尺等工具,经溶、画、剪、打、锉、焊等工序,打造出造型各异的锡器。打锡功夫全在手上,故有“三...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聊城市      东昌葫芦雕刻工艺流传在山东省聊城市,其分布以东昌府区堂邑镇为中心,遍及梁水镇、闫寺办事处和今冠县辛集镇等地区。   明清时期,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的东昌府是鲁西平原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这里舟车来往,商贾云集,繁荣昌盛达四百余年。东昌自古就有用雕刻葫芦蓄养蝈蝈的风气。在此情形下,带有当地特点的雕刻葫芦成为运河两岸农家重要的商贸产品。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昌雕刻葫芦远销全国各地,新中国成立后仍保...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连核雕流布于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是在当地所产桃核上进行雕刻、反映辽南民风民俗与海洋文化的核雕艺术。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特产桃子品种繁多。其中菠萝水蜜桃桃核质地细密,可雕面积较大,是大型系列作品的主要原材料;黄水蜜桃核则纹路较大,可雕面积小,主要作品为单品挂件。雕工要求思维缜密,刀法精准,实意兼备。 据记载,大连核雕第一代传承人王庆玺自幼随祖上学艺雕刻桃核。清代中期,王庆玺以桃核雕谋生,在当地渐有名气。其后人继续传承并从事桃核雕刻,为出海船工雕刻神仙人物...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潍坊市      核雕是在核桃壳及各式果核上进行雕镌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长期以来一直流行于中国南北各地。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雕镌技艺即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核雕便是这项技艺的进一步发展。从明末魏学《核舟记》中描绘的情况来看,核雕技艺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核雕以核桃壳、桃核、橄榄核、杏核、樱桃核及其他一些质地致密的果核为原材料,利用核桃壳或果核的天然形态和起伏变化,采用雕、镂、镌、锉、凿、钻等技法在其上雕刻各色人物、花鸟、兽虫...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通山木雕是中国民间木雕的流派之一,流传于地处湖北省东南部的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通山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汇处,古属“三苗之地”,境内森林密布,盛产多种木材,为木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山木雕以浮雕为主的雕刻技法和利用材料本身纹理色彩的处理手段构成其技艺体系,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 通山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魏晋至宋元时期由于道教和佛教文化的传入,以宗教作品为主。明清时期汉剧、采茶戏带动了通山木雕的发展,戏剧故事、人物...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固传统造像是一项将木雕工艺与民间宗教造像、民间信仰仪式相结合的传统雕刻技艺,流布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镇及值夏镇,东固镇则集中在东溪村委会东溪刘家。明代前中期,属“南京工部匠籍”雕銮匠的刘氏家族成员将在南京学习到的雕刻技艺带回原籍吉安,并与本地雕刻技艺相融合。后刘氏家族中的一支迁徙到东固,也将家族雕刻技艺流传至此地。 东固传统造像由神像造像和开光仪式两个部分组成。从事东固传统造像的人被当地人尊称为“丹青先生”。丹青先生首先必须掌握娴熟的木雕技艺,能绘制...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乐桃木雕刻在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流传的传统木雕工艺。永乐桃木雕刻表现的是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俗,其流传地域和原料产地永乐镇因相传是吕洞宾的故里而驰名,桃木雕刻因著名道教圣地永乐宫的存在而兴盛。 桃木在人们传统观念中有辟邪镇宅的功能,常被用作辟邪之物。桃木材质细腻、光滑,不易裂缝,愈用愈光。初时,桃木剑只有剑而无剑鞘,剑亦为“素身”——没有图案花纹,后剑身逐渐加上了阴刻图案或浅浮雕“龙蛇”等形象,剑身亦有了剑鞘配套。雕刻技艺至唐代已十分成熟,发展出了雕、镂、镌...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      木雕船模是流传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它创始于清末,至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宜昌艺人龙启胜原来开设小作坊从事船模制作,经过五代人的传承发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船模技艺,在武汉地区流传。武汉木雕船模按比例模拟制作各类木船,工艺精美考究,刻画细致入微,造型逼真传神。整个制作过程包括设计、出料、放样、船体制作、零部件制作、髹漆、装配等主要工艺环节,“镂空精梭”和“精工制模”是全套技艺的精髓,前者将传...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