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常州梳篦陷“有梳无篦”尴尬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然而在近日由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系组织的一次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们却发现,常州梳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篦箕”,因为其工艺的复杂、销路的下降、手艺人的老龄化,正呈现即将没落的先兆。常州梳篦这一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有梳无篦”的尴尬。  篦箕从辉煌走向衰落  常州梳篦始自晋代,素有“宫梳名篦”之称。“常州市是梳篦的发源地。梳篦只是个总称,事实上疏者为梳...
查看更多
人物
罗布斯达:布达拉宫壁画临摹大师      去过西藏的人们,相信一定不会错过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去过布达拉宫的人们,相信一定领略了其中精美绝伦的壁画;但是,您一定没有见过在布达拉宫维修工程中临摹壁画的绘画大师――罗布斯达。  短短半个月,在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再次见到罗布斯达,既惊喜又有几分意料之中。作为西藏唐卡艺术勉萨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布斯达在本月初,带着他的作品参加了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
查看更多
论坛
古琴艺术非遗传承人:对非遗的抢救应尽量提前    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龚一、古琴演奏家陈雷激、斫琴师王鹏、琴歌演唱家乔珊等古琴艺术家齐聚在京西大觉寺举办的第六届明慧茶院古琴会。会上,琴音清和、雅声逸奏,园内外站满闻音而来的听众,记者借机采访了龚一。  记者:2008年2月,您入选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您是该项目唯一的传承人吗?  龚一:2008年2月这一批授予称号的有10人,一年后,文...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骄傲遗憾并存秦腔如何赢得主流人群青睐 秦腔 秦腔特技吹火     秦腔是我国梆子声腔的源头,在全国现存的200多个地方剧种中,属影响较大者。它发源于古秦地,在陕西乃至广大西北地区拥有大量听众。可以说,秦腔是秦人的精神家园,是秦人的情感符号,表达了秦人的喜怒哀乐,寄托着秦人的理想与追求。它是秦人生生不息、世代延续的强大精神动力,与秦人的生命血肉相连。  秦人的骄傲和遗憾  陕西一直视秦腔为自己的文化品牌,予以大力保护和弘扬。早在上世纪80年代,陕西省就成立了...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力格尔传承人劳斯尔去逝  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传承人劳斯尔,7月4号下午13点40分因突发脑溢血,不幸在通辽市扎鲁特旗的家中去世,享年65岁。   劳斯尔1946年出生于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霍日格嘎查,自幼喜爱蒙古族曲艺艺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劳斯尔在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录制播放了《保卫延安》、《图门乌力吉达》、《洪格尔珠兰》等23部乌力格尔曲目;《乳赞》、《致富赞》等100余首好来宝。有17篇作品被选入《蒙...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为“中国漆器”正名丛玲玲    传统漆器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项,其核心材料是取自漆树的天然漆,国人称之为“大漆”,和现今流行的“化学漆”有天壤之别。实际上,“漆”所指本就是大漆,而化学漆仅为“涂料”,与“漆”本无干系。而今,化学涂料已经头顶“漆”字,遮盖了大漆本来的面目。比如,一说到“漆碗”,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刷涂过化学涂料的碗,担心危害健康而不会用作餐具。其实,天然漆器绝对是无毒无害的绿色环保用具,具有防腐、防潮、轻便、色泽沉着优雅等优点...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闲来敲明月 简板薪火传    湖北五峰、长阳的土家人每逢喜事便会邀请南曲艺人演唱助兴    南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原名丝弦,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笔者对该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历史上在宜昌、荆州等地十分盛行的南曲在这些地方已销声匿迹,目前南曲主要流行于湖北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其中又以长阳县的资丘镇最为盛行,百余名民间艺人还在传唱着这一古老的艺术。    南曲是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二五”时期保护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国家京剧院,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    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有效落实保护管理工作各项措施,制定“十二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经费预算,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
查看更多
人物
 女人撑起的百年“葡萄常”“葡萄常”传女不传男,这是常家女人当年做葡萄的情形  大冬天见到水灵灵的葡萄,于今已不觉新鲜,日益发达的生物技术早已让葡萄四季常在。但是在百年前的清朝,能看到非应季的水果那绝对是一种奢求。可以想象,1894年大雪覆盖的彻骨严冬,在慈禧六十大寿的寿宴上,看到桌上摆着一盘鲜嫩欲滴的葡萄,慈禧该是多么凤颜大展。当太监告诉她,这葡萄不能吃,是玻璃做的,老佛爷不仅没有怪罪进贡“假葡萄”的官员,还赏赐有这一技艺的蒙古人“天义常”的牌匾。为了感...
查看更多
人物
 杨光宾与他的“锻造”人生杨光宾在制作银饰 薛力沙摄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等苗族村寨,银饰制作工艺的历史可追溯至400余年前。这个地区的银匠高手甚多,制作出来的银饰造型精美,远近闻名。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光宾就是其中之一。  杨光宾,1963年出生于贵州雷山西江控拜银匠世家,是家族的第五代传人。因生活条件艰苦,两个哥哥很早就参军入伍,杨光宾便成为家中唯一子承父业的银匠师傅。或许在银饰制作的火塘边和敲打声中长...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