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0   星期二   农历四月廿三   谷雨 谷雨
搜索
土家族撒叶儿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湖北长阳土家族“撒叶儿嗬”,是清江中游地区土家族非常独特的一种歌舞。历史悠久,据《蛮书》记载,土家族先民古时就有“击鼓以悼哀”、“其众必跳”的风习。   “撒叶儿嗬”是一种传统祭祀歌舞,乡亲们聚在孝家堂屋里的亡者灵柩前,男人载歌载舞,女人们穿戴着鲜亮服饰围观助兴,这种活动往往通宵达旦的举行。土家族认为人的生死有如四季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自然规律,值得庆贺。土家人就这样用绝...
查看更多
土家族摆手舞(酉阳摆手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摆手舞也称“舍巴日”,是土家族春节期间在土王庙前表演的一种仪式性集体民间舞蹈,流传于湖南省的永顺、龙山、保靖一带及湖北、四川两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表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七八天,有数万人参加,表演中有复杂的军事狩猎内容,需摆出套路阵法;小摆手表演则每年都在土家族村寨举行,它以农耕为主要内容,舞蹈时参与者围成多层圆圈,一人领舞,众人随跳,具...
查看更多
土家族摆手舞(恩施摆手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来凤县      摆手舞也称“舍巴日”,是土家族春节期间在土王庙前表演的一种仪式性集体民间舞蹈,流传于湖南省的永顺、龙山、保靖一带及湖北、四川两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表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七八天,有数万人参加,表演中有复杂的军事狩猎内容,需摆出套路阵法;小摆手表演则每年都在土家族村寨举行,它以农耕为主要内容,舞蹈时参与者围成多层圆圈,一人领舞,众人随跳,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查看更多
土家族摆手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现主要流传于湖南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等地。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摆手舞产生于土家族古老的祭祖仪式中,据清代八部大王庙残碑和县志记载推测,摆手舞已有近千年历史。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
查看更多
滚灯(海盐滚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海盐县   海盐滚灯是浙江民间在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一种竞技舞蹈,起源于浙江省海盐县,并在当地长期流传,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南宋和清初的海盐地方文献中均有记载。   据民间传说,海盐地处杭州湾北岸,濒临大海,古代又有通商口岸澉浦港,经常遭受海患和海盗的侵袭。为御外侮,海盐当地形成了尚武的风气,民间盛行滚灯竞技比武活动,以此来展示村坊的实力。比武时有的村出红心灯,有的村出黑心灯,夺到黑心灯的村坊公认为武艺高超、实力强大,连海盗...
查看更多
滚灯(奉贤滚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奉贤区    滚灯是一种流传广泛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各地表演形式不尽相同,按其流传地区分,主要有浙江滚灯、奉贤滚灯、青海滚灯、松滋滚灯、海盐滚灯等种类。滚灯表演所使用的灯一般以竹木纸布扎制,直径数十厘米至百厘米不等。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观多为球形,内部装有灯火。滚灯多由青年男性或儿童表演。演出时一般会做出抱耍、掷推、扛舞、系绳旋转甩动之类动作,也有的利用球灯或花灯进行技巧和歌舞表演。表演以锣鼓伴奏,技巧性强。   流传于...
查看更多
余杭滚灯
2018.12.14
余杭滚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余杭滚灯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传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曾对滚灯作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可见南宋时滚灯就已流行。   余杭处杭州近郊,南宋时为京畿之地,各种庙会活动频繁,滚灯做为旧时俗节迎会仪仗队伍中必出的特色节目,自然十分盛行。余杭翁梅又临钱塘江北岸,古代盐业兴旺,海盗不断侵犯...
查看更多
兰州太平鼓
2018.12.14
兰州太平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兰州市      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流传于兰州、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鼓队有24至48人,多的达到108人。鼓手在领队的号令...
查看更多
洛川蹩鼓
2018.12.14
洛川蹩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洛川县      洛川蹩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洛川县黄章、永乡、旧县等乡村,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陕西方言称“蹦跳”为“蹩”,此舞以蹦跳为特征,故称“蹩鼓”。   洛川为战国时秦、晋、魏争夺之地,传说蹩鼓即由军阵演变而来,其后通过与当地民间祭祀祈雨活动结合而流传至今。黄章乡已确知的蹩鼓表演传承者已达六代之久。   洛川蹩鼓表演者均为男性,表演时头包战巾、背插战旗、腰系战裙、腿扎裹带,或挎鼓,或持锣...
查看更多
安塞腰鼓
2018.12.14
安塞腰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安塞县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但产生形成的具体时代至今已难考证。以鼓报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为乐,这些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   安塞腰鼓快放快收,变化神速,自然大方,欢快流畅,刚柔并济,屈伸自如,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融为一体,使自身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更具观赏性、娱乐性。   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