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晋剧
2018.12.14
晋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井陉县      19世纪中叶,晋剧由山西传入与其接壤的河北省井陉县后,经过数十年的融合,形成独特的风格。井陉晋剧现共有剧目三百多个,曲牌五百余种,并有《火烧庆功楼》、《皇姑出家》等16个经典保留剧目。   与传统的晋剧相比,井陉晋剧具有以下特征:唱腔上,既有山西梆子的柔润、河北梆子的高亢,又有井陉口音的刚硬,刚柔相济;念白上,以晋剧道白为基础,字清、音刚;剧目上,不同于山西晋剧以唱为主,以武打为辅,而是文武兼备,秋色平分...
查看更多
晋剧
2018.12.14
晋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中路梆子也称“山西梆子”、“晋剧”,清末民初传入内蒙古地区。中路梆子传入内蒙古地区后,融入了晋白、京白和当地的方言,表演质朴,扮相纯美,唱腔激越粗犷,曲调婉转动听。常演剧目有二百多出,代表剧目有《打金枝》、《白毛女》、《嘎达梅林》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中路梆子在内蒙古剧坛占有主导地位。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创作、后备艺术人才断档,传承发展并不看...
查看更多
晋剧 
2018.12.14
晋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省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部分地区。 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山西省晋中市,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中路梆子。清末民初中路梆子发展成熟,班社众多、人才辈出,首批中路梆子女演员使其声腔艺术又一次发生变革,至1925年始有“晋剧”之称。抗战时期,晋剧成为主要的宣传艺术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剧进入新的繁...
查看更多
蒲州梆子
2018.12.14
蒲州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运城市      蒲州梆子明末清初形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蒲州,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初期民间称为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起简称蒲剧。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知剧目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窦娥冤》、《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等影响较大。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
查看更多
蒲州梆子
2018.12.14
蒲州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临汾市      蒲州梆子明末清初形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蒲州,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初期民间称为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起简称蒲剧。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知剧目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窦娥冤》、《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等影响较大。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
查看更多
北路梆子
2018.12.14
北路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忻州市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主要流行于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当地扎根后,逐渐形成北路梆子。其传统剧目主要有《王宝钏》、《打金枝》、《算粮》、《金水桥》、《哭殿》、《斩黄袍》、《血手印》、《铡美案》、《蝴蝶杯》、《斩十王》、《访白袍》、《回龙阁》、《九件衣》、《杨八姐游春》等两百多个。   北路梆子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有慢板、夹板、二性...
查看更多
北路梆子
2018.12.14
北路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大同市      北路梆子是“山陕梆子”分化出来的“上路调”,也称“北路调”或“北路戏”。1954年正式命名为北路梆子。流布于晋北、内蒙古、冀西北及陕西省部分地区。   北路梆子云州道(大北路)是北路梆子剧种里影响较大的一个流派,它流布广泛,在唱腔、音乐、表演、剧目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其他流派不同的边塞特色。“大北路”的演出剧目既有梆子戏共有的优秀剧目,也有反映当地历史故事的特色剧目,如《走雪山》,其中的“走雪”一折久演不衰...
查看更多
上党梆子
2018.12.14
上党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晋城市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据统计,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梆子戏近六百个,皮黄戏九十多个,昆曲十多个...
查看更多
上党梆子
2018.12.14
上党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长治市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古上党郡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道光末年被官方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太原演出,改称“上党宫调”,当地群众则称之为“大戏”。1954年山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始定名为“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戏、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中的罗戏、卷戏已很少演出)。上党梆子行当齐全,以生、净、青衣、武小生应工的戏...
查看更多
河北梆子
2018.12.14
河北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清代中叶,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与河北地区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河北梆子鼎盛时期,曾流行于北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乌兰巴托,南至广州,东至今俄罗斯的海参崴,西至新疆的广大区域,后影响范围缩小,目前主要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东北的部分地区。   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五百多出,其中《宝莲灯...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