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汉调二簧
2018.12.14
汉调二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安康市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它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为与“京二簧”区别,又称“土二簧”。汉调二簧传统剧目丰富,仅安康一地就有一千二百多种,已挖掘整理出本戏420个,折子戏517个。这...
查看更多
汉调二簧
2018.12.14
汉调二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竹溪县      汉调二簧又称“山二簧”,流行于陕西、湖北及四川、甘肃的部分地区。其唱腔以西皮、二簧为主,此外又吸收其他声腔和当地民间音乐,而以方言演唱。流行于郧阳地区(十堰市)的山二簧系湖北十堰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年间黄州府移民迁徙到鄂西北,将带去的楚调与鄂西北方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山二簧。新中国成立后,郧阳地区各县相继建立了山二簧剧团,竹溪县二簧剧团即为其中之一。   山二簧声腔...
查看更多
泰宁梅林戏
2018.12.14
泰宁梅林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泰宁县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清代乾嘉年间,徽调经浙江、江西两路传入泰宁后,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道教音乐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其道白采用当地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   梅林戏的唱腔优美动人,它以皮簧、拨子、吹腔为主,此外还有南词北调、弦索、徽州词、浙江调、四平调、青板、小调等。伴奏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类,文乐包括京胡、二胡...
查看更多
闽西汉剧
2018.12.14
闽西汉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龙岩市      闽西汉剧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西皮、二簧声腔体系,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闽南、台湾等地,影响遍及东南亚地区。清代乾隆年间,乱弹流入闽西后,不断吸收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嘉庆年间逐步衍化成闽西本地的地方戏曲剧种,原来称为乱弹,上世纪30年代初定名为汉剧,50年代末为与湖北汉剧相区别,正式改称闽西汉剧。   根据剧目清单,闽西汉剧可查的传统剧目总数有836个,《醉园...
查看更多
巴陵戏
2018.12.14
巴陵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岳阳市      巴陵戏原名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它是湖南省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南的岳阳、益阳、常德、湘西、长沙及邻近的湖北、江西部分地区。巴陵戏渊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对巴陵戏高腔的出现产生了较大影响。清代乾隆年间,巴陵戏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以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和杂腔小调,逐渐发展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戏曲声腔剧种。   巴陵戏现存传统剧目三百...
查看更多
荆河戏
2018.12.14
荆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澧县      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明末清初秦腔戏班随李自成军来到澧州,艺人们四处流散,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腔的“南北结合”,形成荆河戏弹腔的“南北路”,荆河戏基本成型。   荆河戏的传统剧目较为丰富,保存下来的有五百...
查看更多
荆河戏
2018.12.14
荆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荆州市      荆河戏原名“荆沙戏”,俗称“上河戏”、“上河路子”、“荆河调”,湖南俗称“大台戏”、“大汉班”,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荆河戏”。它流行于湘西北及荆州(沙市)一带,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在流传于荆州市沙市区、荆州区的荆河戏中还有不少剧目保留着原来的“单钹路子”。   明代万历年间,沙市的戏曲演出十分繁盛。至清代顺治八年(1651),这里已有荆河戏的演出活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泰寿”、“三元”两大荆河戏...
查看更多
粤剧
2018.12.14
粤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查看更多
粤剧
2018.12.14
粤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文化厅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查看更多
粤剧
2018.12.14
粤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