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砚台制作技艺(澄泥砚制作技艺)
2018.12.14
砚台制作技艺(澄泥砚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新绛县 绛州澄泥砚产于山西省新绛县,是我国名砚中唯一的陶砚。其制作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至唐宋达于兴盛,明代取得进一步发展。历代都将澄泥砚奉为贡品。 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利用汾河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择取沉积淤泥,经过滤、制坯、雕刻、煅烧等几十道工序,历时年余制出成品。正因为如此,这种砚产量稀少,价值颇高。澄泥砚的特点是质坚莹润,哈气生津,抚似童肤,纹理纷呈,色泽素雅,应用时晶莹细腻,不损笔毫,贮水不涸,厉寒不冰...
查看更多
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
2018.12.14
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岷县 甘肃洮砚,即洮河绿石砚,是中国名砚之一。洮砚制作创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洮砚色绿形雅,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长久以来享誉海内外,是文房四宝中的珍品。 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交界的喇嘛崖一带峡谷中。洮河矿带三面环水,砚石长年受湿润之气滋养,石质坚润细密,淡绿色中含有墨绿色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流水、云霞、清漪、雾霭等天然纹...
查看更多
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
2018.12.14
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卓尼县 甘肃洮砚,即洮河绿石砚,是中国名砚之一。洮砚制作创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洮砚色绿形雅,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长久以来享誉海内外,是文房四宝中的珍品。 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交界的喇嘛崖一带峡谷中。洮河矿带三面环水,砚石长年受湿润之气滋养,石质坚润细密,淡绿色中含有墨绿色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流水、云霞、清漪、雾霭等天然...
查看更多
砚台制作技艺(贺兰砚制作技艺)
2018.12.14
砚台制作技艺(贺兰砚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贺兰石砚产自银川市区以西40公里处的贺兰山小滚钟口。早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编撰的《宁夏府志》地理山川部中记载:“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自乾隆年间被发现后,一直开采至今。贺兰石结构细密均匀,质地细腻,刚柔相济,有豆绿、深紫两色叠加,中间还镶有石眼、玉带、云纹、眉子等形成各种象形图案,故制砚艺人都注重运用“俏彩”雕刻图案。贺兰石砚具有发墨快,墨...
查看更多
砚台制作技艺(松花石砚制作技艺)
2018.12.14
砚台制作技艺(松花石砚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松花石砚制作技艺是以关东松花石为原料,融合传统“宫作法”,注重色彩运用与自然形态保留的一种传统砚台制作技艺,目前流布于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溪湖区、南芬区、桓仁满族自治县等地。 松花石砚材质温润如玉,质坚而细,滑不拒墨,涩不滞笔,其颜色为绿色,紫绿相间,紫色、黄色或交错或层叠。松花石砚在清康熙年间一度由造办处承旨琢制,形制以长方形为主,乾隆朝则椭圆形砚较多,其制式要求延续至今。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主要有选石、器形、雕技、纹饰、砚铭等。一般选择石色温润纯...
查看更多
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
2018.12.14
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静安区 印泥是图章盖印所使用的一种涂料,因其中的主要原料朱砂呈鲜红色,古代又称之为“丹泥”、“印朱”等。印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封泥,当时无纸,人们以简牍(用来书写的竹板)为书写材料。传递公文时,书函外覆以空白简牍,用绳系扎后外敷以泥,再于泥上加盖印章,以为封缄的标志,此泥即是封泥,又称“印泥”。纸张发明后,简牍、封泥俱废。但人们仍仿封泥之法,在公告、信札等之上加盖图章,而以印泥作为涂料。 印泥以朱砂为主要制作...
查看更多
印泥制作技艺(漳州八宝印泥)
2018.12.14
印泥制作技艺(漳州八宝印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漳州市 印泥是图章盖印所使用的一种涂料,因其中的主要原料朱砂呈鲜红色,古代又称之为“丹泥”、“印朱”等。印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封泥,当时无纸,人们以简牍(用来书写的竹板)为书写材料。传递公文时,书函外覆以空白简牍,用绳系扎后外敷以泥,再于泥上加盖印章,以为封缄的标志,此泥即是封泥,又称“印泥”。纸张发明后,简牍、封泥俱废。但人们仍仿封泥之法,在公告、信札等之上加盖图章,而以印泥作为涂料。 印泥以朱砂为主要制作...
查看更多
木活字印刷技术
2018.12.14
木活字印刷技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瑞安市 东源村位于浙江省瑞安市西南部,据当地《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元代初年,隐居在福建省安溪县的王法懋开始把木活字印刷技术引入族(宗)谱编修事业,“梓辑”(运用木活字印刷编修宗谱的工艺)之艺由此问世,历代相承不绝。明代正德年间,王法懋的部分后裔由福建迁入浙江平阳。清代乾隆元年(1736),王法懋五世孙王应忠率其子孙由平阳迁入东源,“梓辑”之艺就在东源扎根,一直传承至今。 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查看更多
装裱修复技艺(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
2018.12.14
装裱修复技艺(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故宫博物院 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书画、碑帖等的装饰和修复还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装裱古代称为“裱褙”,亦称“装潢”、“装池”。这一技艺的出现,为保存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历经晋、唐、宋、元的长期发展,到明清时期基本定型,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京裱”和以苏州为中心的“苏裱”两个流派。久负盛名的老字号装裱店“荣宝斋”的古字画...
查看更多
装裱修复技艺(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
2018.12.14
装裱修复技艺(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荣宝斋 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书画、碑帖等的装饰和修复还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装裱古代称为“裱褙”,亦称“装潢”、“装池”。这一技艺的出现,为保存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历经晋、唐、宋、元的长期发展,到明清时期基本定型,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京裱”和以苏州为中心的“苏裱”两个流派。久负盛名的老字号装裱店“荣宝斋”的古字...
查看更多
1
1285
1286
1287
1288
1289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