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针灸(程氏针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程氏针灸是一种关于针灸的传统医药知识与实践,是中医针灸流派的典型代表,源自江苏淮阴,成于北京,已逾百年历史;传承五代,脉络清晰,现流传于南京、北京、上海、山东、海南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地。 第一代传承人程序生是清末秀才,精研岐黄医术,弃儒向医;第二代程莘农继承祖训,受父启蒙,19岁挂牌行医,积累了丰富的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创“理法方穴术”针灸辨证治疗体系,是该遗产项目的奠基人。第三代、第四代主要是从事程氏针灸相关工作的团体,第五代传承人除了国内学徒外,新增海...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三空李氏正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空李氏正骨是通过内、外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骨科疾病的传统中医正骨疗法。 呼和浩特是三空李氏正骨的主要流布区域。旧时,跌打损伤为当地多发疾病,当地民众对骨伤医治有较高需求。自明朝中期开始,大量山西、陕西、河北人来到内蒙古,促进了传统医学的发展。本地药材有苍术、锁阳、甘草、柴胡等,也为李氏传人就地取材,为患者进行正骨治疗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空李氏正骨为传统中医正骨,通过内治法和外治法来治疗骨科疾病,针对各类骨折及关节脱位以中医正骨手法配合祖传秘方药物治疗,特别...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魏氏伤科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魏氏伤科是以“内服与外用药相结合,手法与导引相辅佐”为特点的著名中医骨伤科流派。目前主要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的10家医疗单位。 魏氏伤科起源于山东曹县魏氏世医之家,魏指薪是第二十一代传人,幼承家学。1925年,魏指薪只身闯荡上海滩。在老上海南市区方浜桥寿祥里挂牌行医;抗日战争爆发后,迁至法租界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开设私人诊所。由于其出色的医疗技术及高尚的医德,迅速享誉沪上。1955年,魏指薪关闭私人诊所,加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并同时在广慈医院(现瑞金...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施氏伤科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施氏伤科是我国中医伤科的一大流派,主要在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传承,还分布于上海市静安区、浦东新区、崇明区,江苏省海门市,北京市,安徽省六安市,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 该遗产项目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运用特效中草药内服、外敷、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等技术,专注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骨关节病、四肢骨折、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筋骨疾病的诊疗。理论上推崇“十三科一理贯之”,实践中注重“内外结合,三期论治”。目前研制出疏风舒腰颗粒、地龙舒腰胶...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徐氏中医正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徐氏中医正骨是鲁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正骨医学,分布范围为山东省滨州市周边地区,目前已传至第六代。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徐氏家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根据临床症状,手摸心会,在患处仔细触摸,先轻后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知其病情部位及轻重,诊断骨伤情况,因伤势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正骨方法,通过轻、柔、稳、准的手法为病人瞬间复位。正骨采用徒手整复法,手法有牵引拔伸、屈伸折顶、旋转回旋、端提捺正、交错捏合、夹挤分骨...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燕青门正骨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燕青门正骨疗法是重庆市重要中医学术流派,是燕青门独家一脉传承至今的武医正骨体系,分布于重庆市江北区、渝中区、九龙坡区等地区,影响力辐射至周边地区和国内其他省市,目前已传至第十代,传承弟子300余人。 受地理环境影响,重庆地区湿气较重,久居此地居民易发寒湿痹症等骨关节疾病,其山地属性导致民众在生活劳作时,常有扑跌损伤,对骨伤治疗需求显著。重庆也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丰富的中药材为燕青门正骨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疗效保障。 燕青门正骨疗法由手法复位、小夹板固...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朱氏正骨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朱氏正骨术分布于陕西省富平县,是朱氏家族继承和汲取民间传统正骨文化,经长期探索、实践和总结而形成的正骨流派。 朱氏正骨术复位手法简易而具有“稳、准、轻、快”的特点,如“桡骨远端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的徒手复位等;一些复位手法为其独创,如“肩关节脱位逆向复位法”“颈椎旋转定点复位法”“手法整复持续牵引、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等。朱氏正骨术注重整体施治,筋骨并重。在骨折整复后即开始近关节的功能锻炼,具有方法简便、痛苦较少、疗效显著等特点。 朱氏正骨使用原药材...
查看更多
藏医药(索瓦日巴——藏医有关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认知与实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索瓦日巴是基于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认识生命现象、疾病规律、调养对策的一种知识和实践,在适应高原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并世代相传,是藏族五明文化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的藏族居住区,以青藏高原的农牧区为核心传承区域,有南北两大流派。随着藏族文化的传播,逐步辐射到内蒙古、新疆、北京等地,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索瓦日巴以苯教医学为理论根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完善。到公元8世纪,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
查看更多
藏医药(藏医脉泻杂炯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藏医脉泻疗法,藏语称之为“杂炯”,是青藏高原独有的藏医学疗法,是藏医十八大治疗实践中具有特殊疗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藏医脉泻杂炯疗法以人体循环和泌尿系统的生理特点为根本,结合藏医病理生理理论,选择性地服用“强巴敦巴”“佳如古觉”“呐佳塞泻”等三种药物,并在藏医“脉泻护理”的特别护理下,使内在的致病因素通过泌尿系统和消化道排出体外,属藏医泻疗范畴。该疗法对陈旧疾病、子宫痞瘤、死胎不下、绝育、痛风、湿痹、疖痈、水肿等众多疾病具有独特疗效,特别是对脉道疾病有不可替...
查看更多
藏医药(尤阙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尤阙疗法起源于青藏高原,最早可追溯至1200多年前,是由大医师康珠旺姆在多年临床实践和经验基础上独创的一种外治方法,师传至帝玛尔·丹增彭措后得到补充和发扬,后经曲智嘉措、加杨乾泽、居米旁尕玛成列、康藏·周加等大师相继传承至今。目前,主要传承人为果洛州达日县名老藏医当增,后由黄南州泽库县老藏医宗智师承,现由循化县中藏医院门诊部洛藏师承并设立尤阙室,对这一具有独特疗效的外治方法进行应用与传播,使这一藏医宝贵遗产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延续。 尤阙疗法包括治疗者、治疗物...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