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谷雨
搜索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雪梅绣坊:一针一线绣出小康
专题报道
摘要:2019年,娄烦县雪梅刺绣坊依托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娄烦雪梅刺绣,设立娄烦县雪梅刺绣非遗工坊。非遗工坊通过开展产品设计和研发、拓宽刺绣产品种类、加强技能培训、培养优秀带头人、组织宣传推广等方式,广泛吸纳就业、带动增收。工坊带头人在继承前辈刺绣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工坊常年开展全县绣娘免费培训,培训 1000余人,提升了绣娘的刺绣技艺,并精准帮扶脱贫户参与就业,合作绣娘300余人。工坊采取线上、线下市场同步进行的方式,将传统手工刺绣和...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炭烤牛肉干:家门口就业烤出油美香滋味
专题报道
摘要:2020年,内蒙古白音杭盖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炭烤牛肉干制作技艺,设立通辽市奈曼旗白音杭盖炭烤牛肉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工坊依托“非遗 + 产业”“非遗 + 扶贫”的模式,以奈曼旗白音杭盖职业培训学校培训为重点抓手,以非遗传承人作为组织、培训、运营等相关工作的牵头人,面向当地有意愿的原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城乡残疾人、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及民族地区群众开展手工艺技能培训,帮助其学习掌握相关技能,实...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传统粉条:老手艺留住家的味道
专题报道
摘要:2020年,汪清县关东粉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手工粉条技艺,设立汪清县关东粉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非遗工坊,通过传统手工粉条制作技术讲解,帮助农户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学习电子商务、产品设计销售等现代技能。工坊依托汪清县关东粉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管理团队及销售,带动11名脱贫人员就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9人,人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截至2021年底,工坊开展技术讲解5期,参与人数50余人,其中在本厂工作的有20人...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乌鱼绣:飞针走线就业忙
专题报道
摘要:2019年,北安市乌鱼绣工艺品有限公司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北安乌鱼绣,设立了北安乌鱼绣非遗工坊。该工坊经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公司 + 基地 + 培训 + 工坊”的发展模式,依托北安乌鱼绣技艺先后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多人,带动30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退休职工、大学生、下岗待业人员就业,其中包括原建档立卡贫困户163户、182人,带领当地群众创业直接年创收3000多万元。同时,工坊多次开办残障人员刺绣培训班,安置了...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费县手绣:绣出乡邻就业创业致富路
专题报道
摘要:2018年,山东省金昇工艺品有限公司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费县手绣,在省级重点贫困村崔家沟村成立非遗工坊。工坊对脱贫户、残疾人、老年人、妇女等实行“送货到户、工资日结”,对搬迁村民采用“培训 + 传承”的模式,通过“固定 + 灵活”的就业方式,带动包括 84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 5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助力人均年增收2至3万元,极大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经济条件。工坊先后在费城街道信国村、管家村、东胡家村等成立6处传承实训基地,让留守妇女实现了...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葫芦雕刻:葫芦里装的都是扶困助残“良方”
专题报道
摘要:2018年,济南友谊葫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章丘八仙葫芦合作社设立济南友谊葫芦非遗工坊。工坊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葫芦雕刻技艺,通过开展公益性技艺培训班、助残上门培训、产品设计提升、非遗研学体验等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工坊依托自建的济南葫芦博物馆、葫芦产品制作车间、葫芦技艺培训厅等开展培训、生产活动。同时,工坊成立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自建葫芦种植基地推广葫芦种植,实施技艺帮扶、送艺入村等温暖行动,培养了一批残疾传承人,带动残困人群就业增收。工...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萧坛云雾茶:两个巴掌炒出飘香生活
专题报道
摘要:2019年,萧坛云雾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依托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萧坛云雾茶制作技艺设立,由江西萧坛旺实业有限公司牵头运营。工坊目前拥有茶园面积3000余亩,制茶厂房1000多平方米,生产人员21名,管理人员8名,专业技术人员5名,形成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一条龙的体系,通过开展培训、推广“基地 + 合作社 + 农户”“茶企 + 茶场 + 茶农”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当地乡镇群众就业增收,累计帮助了脱贫户12户,脱贫人口32人。工坊主销...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永新和子四珍:匠心传承回味悠长
专题报道
摘要:2020年,江西省永新县李氏和子四珍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永新和子四珍制作技艺,建立永新县李氏和子四珍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通过原产品种植、传统技艺培育、新产品研发、包装宣传设计、展示展销技能培训、电商平台销售等形式推进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工坊立足非遗传承人群、工厂生产车间、技艺研发团队、县文化馆培训基地等平台开展技能培训,围绕线下店铺、体验馆,线上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展销售,吸纳脱贫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生产...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陈年封缸酒:好酒出自咱老师傅的手
专题报道
摘要:2020 年,青山湖区百年封缸米酒非遗工坊依托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九月九陈年封缸酒制作技艺设立,是一家传统的手工酿酒坊。工坊面积约200平方米,由传承人胡顺文经营管理。工坊在传承发展酿造技艺的同时,坚持小善常为,先后招聘酒坊周边6名生活比较困难的人员负责生产,他们多都是留守中老年人、残疾人,每人月平均工资有2800元左右。近年来,酒坊的“九月酒”通过参加省、市各类非遗的展览和比赛,提升了知名度,九月酒的品质不断提高,销量不断增加,年产值从最初的1...
查看更多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段氏传统布鞋:让乡村生活步步红火
专题报道
摘要:2019年,洛阳乐足鞋业有限公司依托洛阳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段氏传统布鞋衲制技艺,设立了段氏传统手工布鞋衲制技艺非遗工坊。工坊采用“公司 + 农户”的生产模式,为农村留守妇女创造就业岗位,先后解决800余人和20多家脱贫户就业。工坊积极开展培训、搭建传统布艺传承人技艺交流平台、参与河南省企业技能等级认定申报,持续提升村民技艺水平。工坊开设研学体验课程,丰富当地旅游研学业态,串珠成线,拓宽布鞋产业布局。截至目前,工坊通过订单、电商平台销售等,实现年...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