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9   星期一   农历四月廿二   谷雨 谷雨
搜索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淮南市举行
节气资讯
2017年3月28-30日,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中国农业博物馆、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在《淮南子·天文训》诞生地——安徽省淮南市举行。中国农业博物馆馆长王秀忠同志,安徽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何长风同志,安徽省淮南市副市长汤传信同志,安徽省淮南市政协副主席姚辉同志、文化部非遗司保护处处长宋伟同志等出席了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副馆长苑荣同志主持。来自中国农业历史学会...
查看更多
梨花落后清明——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专题报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摄影:印月)每年在农历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今年的清明时间是4月4日22点17分,农历丁酉年三月初八。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清明时节的物候特征是:“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清明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一、清明节气和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根据光绪年间成书的...
查看更多
柴窑,要不要烧?
专题报道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推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一直以来,对于传承和振兴,每个人的理解其实不尽相同。以陶瓷的烧成工艺为例,尽管当下“活着”的柴窑数量并不多,但近年来在陶瓷界却有意无意地流行起“柴烧热”,柴烧作品再次成为各地陶瓷欣赏和收藏的新宠,有的地区还计划新建柴烧窑炉。然而,对于复烧柴窑,陶瓷业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
查看更多
上海:“百岁”大世界担当传承非遗新使命
其他新闻
3月31日,修缮一新的上海大世界正式对外开放。当日,修缮一新的上海大世界正式对外开放。新的大世界定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内设非遗展览、非遗表演、非遗传习、数字非遗、非遗美食五个功能业态。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初建于1917年,1928年改扩建后形成目前的建筑形态,为U字形结构,总面积1.68万平方米,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2016年12月28日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的新身份复业试运营。(摄影:丁汀) 市民在上海大世界内观看戏剧...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淮南市举行
其他新闻
  2017年3月28-30日,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中国农业博物馆、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在《淮南子·天文训》诞生地——安徽省淮南市举行。中国农业博物馆馆长王秀忠同志,安徽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何长风同志,安徽省淮南市副市长汤传信同志,安徽省淮南市政协副主席姚辉同志、文化部非遗司保护处处长宋伟同志等出席了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副馆长苑荣同志主持。来自中国农...
查看更多
范紫东先生在秦腔艺术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人物
易俗社秦腔《三滴血》剧照  范紫东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名人,辛亥革命先驱,20世纪著名的秦腔剧作家。我知道范先生,还是小时候翻看过他的《关西方言钩沉》,那时好多字不认识,待弄明白了一句,才知平常陕西人说的某个词,原来是这么个写法,而且它的来历又很久远,一点也不“土”;《三滴血》当然很熟,爱看,心想这个戏怎么编得这么好,却不知是范先生写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范紫东先生的了解也多了,但苦于读不到他的许多著作。后来,范紫东先生的外曾孙罗浑厚来京,以其主编的《范紫...
查看更多
关注生态和业态 重视传播与传扬——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一些思考
论坛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常令人振奋的纲领性文献。它对于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切实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真正坚定文化自信这个“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飞速推进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广泛冲击和传统文化的大量流失,特别是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
查看更多
“变”与“不变”之间——从《春江花月夜》谈昆曲的当代选择
论坛
昆曲《春江花月夜》海报  资料图片昆曲的创新是个难题。只因为它太精微、太极致、太细腻、太成熟。越深入昆曲,越觉得它绝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敬畏的戏剧形态,但遗憾的是,不是越精湛的艺术,就一定受大众拥趸。每个时代的昆曲人都试图通过不同的选择来让昆曲更加充满活力,更适应它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在它源起时昆山腔选择了文人;在它即将衰落时以折子戏与“花部”争胜,又是一次对民间艺人的选择;甚至于在发展过程中最初以文人清唱为主的“曲”渐渐选择了更靠近民间的“戏”等等。无...
查看更多
扬帆起航正当时——江苏启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专题报道
“常州梳篦”江苏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邢粮正在教小朋友体验手工剃齿 一把小小的梳子,蕴含着1500年的文化传承,选材考究、制作精细的明式家具,带来50亿元的产业规模,宜兴紫砂名满天下,吸引近20万从业人员。从细腻绝伦的苏绣到庄重典雅的南通红木雕刻,从宜兴的均陶到连云港的水晶雕刻……一件工艺品就是一段故事,一份情怀,精巧绝伦的江苏传统工艺是江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手工技艺、强烈的人文精神在新时期散发出别...
查看更多
“像音像”:为戏曲传承发展留下完美艺术精粹
专题报道
叶少兰、赵秀君《西厢记》剧照继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顺利完成之后,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又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该工程2016年在天津起始,已拍摄53部剧目,其中含8部评剧,在央视播出了38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为观众奉献了一批优秀精美的节目,也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戏曲的传承发展留存下了可借鉴的艺术精粹。当代名家代表作成为新经典  戏曲“像音像”工程选取当代戏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后在录音室看像录音,再由演员本人为自己的录音配像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