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4   星期四   农历六月三十   大暑 大暑
搜索
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
实验区备份
查看更多
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格萨尔》史诗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一部史诗,是世界口承文化研究的活化石。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格萨尔文化不仅存在于《格萨尔》史诗中,而且早与当地群众生活水乳交融,是具有民俗、语言、宗教、图像、音乐、历史、雕刻等多重因素的文化体。 2014年8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范围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甘德、达日、班玛、久治、玛多6县。2023年7月,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
查看更多
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
实验区备份
查看更多
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唐末以来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南迁汉人携带来的中原文化在赣南、闽西、粤东的山地环境中与土著、百越文化多次交融、层层积淀而形成的汉族民系文化,是客家人在适应闽粤赣环境以及与自然、历史互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文明成果。它包括客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客家人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客家人习得、传承自身文化传统的方式、思想和观念等。
查看更多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实验区备份
查看更多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黔东南自然生态良好,多民族共融共生,创造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黔东南民族文化。黔东南民族文化以苗侗文化为主,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结构以多民族人口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核心,为民族文化的传承的载体;保存完整、类型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造、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技术基础与社会条件;物质文化遗产为民族文化提供了场所空间;自然环境与农业环境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资源基础。 2012年12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
查看更多
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
实验区备份
查看更多
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铜鼓文化是围绕铜鼓的使用所形成的礼俗和乐舞为代表的文化类型,在中华文化中有着独特地位和价值。河池铜鼓装饰纹样丰富,鼓面和鼓身既有精美的圆雕、浮雕,又有各种精细的几何纹样与动植物纹样。河池铜鼓的使用仍然保持着较好的民族特色和区域形态,与自然生态、生产方式、社会生活的传统联系紧密,构成了一种较好的文化生态。当地民族群众以敲打铜鼓聚众、祈福、娱乐的传统习俗沿袭至今。 2012年12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范围为广...
查看更多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实验区备份
查看更多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陕北文化是黄土高原腹地的农牧生活吸纳历史积淀的边塞文化以及后来的红色革命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中华文化的一个特色鲜明的区域类型。陕北独特的地缘地貌、人口和历史传统,构成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生存方式和风土人情。陕北文化具有华夏文化的一脉相承、农牧本色的多业共生、边塞文化的阳刚气质、汉人生活的艺术张扬、黄土文化的红色洗礼等特点。 2012年4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范围为陕西省延安市和榆林市。2023年1月,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