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中医诊疗法(脏腑推拿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脏腑推拿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诊疗法,在河北省保定市市区、清苑县、高阳县、雄县、涿州市、高碑店市一带已有三百多年的应用史。在天津市、北京市、四川省成都市、深圳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也有流布。 脏腑推拿疗法以“五代”气血为理论核心。“五代”即“皮、肉、血、筋、骨”五层气体的运行状态。脏腑推拿疗法就是感知“气”在人体的表现,再运“五代”之术以“通中气”;它强调“辨证施治、整体调整”,在腹部特定区域采用摩诊法、按诊法,选...
查看更多
中医诊疗法(中医络病诊疗方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医络病诊疗方法是包括人体络脉生理功能、发病病机、临床表现、络病证候辨证论治及查络诊病、刺络放血、通络熏洗等特色疗法等内容的中医诊疗法。近现代流传于京津冀地区,现已形成以河北石家庄为中心、向全国20余个省及海外传播辐射的局面。 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历史悠久,《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络病概念,初步阐述络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法则。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脉络”概念和脉络病机,专篇论述多种络脉病变,首开通络方药先河。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久...
查看更多
中医诊疗法(清华池传统修脚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清华池传统修脚术是指具有专业技能的技师运用清华池特色诊断技术和特色治疗技术治疗足部疾患的一种中医诊疗法。清华池原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大街路北,其前身是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业的“小仓浪澡堂”。20世纪20年代经投资改造,成为“清真清华池”。1959年成立第一家脚病治疗室,2000年装修改造成立200平脚病治疗室,2007年建成3000余平米的脚病治疗中心。清华池修治脚病特色诊疗技术属修脚北派,技术巧妙,做活细致,擅长于修治各种脚病,以河北省定...
查看更多
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      在安徽新安医学的世医家族链中,以内科为主的“张一帖”家族被认为是历史最悠久、当代影响最大的家族之一。“张一帖”世医根基于歙县定潭。   从明朝嘉靖年间“张一帖”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张一帖”以其精湛的医技,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和急性热病屡获佳效而享誉皖、浙、赣数省。   “张一帖”的得名,就是因为急危重症常常一帖(剂)药而愈,民间还有“仙人拐”等神奇传说。著名经学家吴承仕之...
查看更多
中医诊法(朱氏推拿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      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由上海嘉定黄墙中医世家六世医朱春霆先生创立,其子朱鼎成先生衣钵相传。   朱氏一指禅推拿是近代中医推拿最著名的流派之一。其根基为中医巨著《黄帝内经》和达摩所创“一指禅推拿”,其手法有推、拿、按、摩及推摩等十余种,一指禅推法为其精华;“以指代针”、“内病外治”为其特色;其“万法归一”、“经络诊治”、“柔和舒适”的理念和疗法在诊治脾胃病、小儿麻痹症、头痛、月经不调、小儿发育不良、颈椎病、骨关节炎等...
查看更多
中医诊法(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平遥县      道虎壁王氏妇科起源于宋金、元时期,相传29代延续八百余年。现位于山西省平遥古城道虎壁村,距离古城2.5公里。王氏妇科主治妇女胎前产后,月经不调,久婚不孕,崩漏带下,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上环后引起的腰困、出血淋漓不断等妇科疑难杂症。   对中药材的选用、加工炮制,丸、散、膏、丹的制作均采用日晒、露炼上糖、酒制、醋泡、盐泡、蒸、晒、蜜制等技艺,技术操作全凭经验掌握。王氏妇科家族中铭刻史册的著名医生有:始祖王厚...
查看更多
中医诊法(葛氏捏筋拍打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海淀区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以手指捏揉和用拍子拍打身体特定部位的经脉筋腱,以行气活血、调理脏腑,而达到强筋健骨、调和气血、防病治病的目的。其理论源自我国传统医学的经筋学说,治疗技术则滥觞于我国古代的“导引按跷”之术。此疗法发端于清末,五代相传,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葛氏家族原籍山东蓬莱,祖辈因闯关东定居于辽宁锦州,第一代创始人葛献宝在山东悬壶济世,始创“葛氏捏筋拍打疗法”,传至第三代葛长海,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
查看更多
中医诊法(王氏脊椎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西城区      王氏脊椎疗法是清代皇宫御医治疗脊椎、脑疾的一种传统中医保健疗法。它综合了传统中医内病外治、祛邪扶正的方法,调动人体自身修复机能的作用,是防、治一体化的中医保健疗法。   王氏脊椎疗法起源于清代顺治(1644—1661)年间。当时民间中医王汝清从军医治箭伤,由于其疗效高而留在宫中成为御医。乾隆年间,王汝清的后代王昭恩又被召入宫中成为御医。清末时该疗法散落民间。民国后,王氏传人继续行医,其疗法始终未断传承,目...
查看更多
中医诊法
2018.12.14
中医诊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医诊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四诊”的方法诊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对疾病作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中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诊断疾病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实物,体现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   中医诊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名医秦越人(扁鹊)擅长“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黄帝内经》根据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理论...
查看更多
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规律的一种医学知识。中医生命与疾病的知识起源于传说中的远古黄帝、岐伯时代,以《黄帝内经》为标志的中医生命与疾病知识体系的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生命与疾病知识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疾病与证候、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治法、五运六气等内容。   中医学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生命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等外界环境...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